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57 篇 期刊文献
  • 29 册 图书
  • 20 篇 会议
  • 4 篇 报纸
  • 2 篇 科技报告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403 篇 电子文献
  • 12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01 篇 哲学
    • 198 篇 哲学
  • 72 篇 艺术学
    • 34 篇 艺术学理论
    • 32 篇 美术学
    • 5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53 篇 文学
    • 28 篇 新闻传播学
    • 24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32 篇 历史学
    • 26 篇 中国史
    • 5 篇 世界史
    • 3 篇 考古学
  • 28 篇 法学
    • 10 篇 社会学
    • 9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7 篇 政治学
    • 4 篇 法学
    • 1 篇 民族学
  • 22 篇 教育学
    • 19 篇 教育学
    • 3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21 篇 管理学
    • 15 篇 公共管理
    • 3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工商管理
  • 10 篇 工学
    • 3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2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篇 城乡规划学
    • 1 篇 机械工程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4 篇 经济学
    • 3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论经济学
  • 2 篇 理学
    • 1 篇 数学
    • 1 篇 地理学
  • 1 篇 农学

主题

  • 68 篇 生活美学
  • 25 篇 分析美学
  • 23 篇 美学
  • 15 篇 李泽厚
  • 13 篇 中国美学
  • 12 篇 中国
  • 10 篇 生活
  • 10 篇 艺术
  • 9 篇 审美
  • 8 篇 美学家
  • 8 篇 全球化
  • 7 篇 艺术终结
  • 7 篇 实践美学
  • 7 篇 情本体
  • 7 篇 艺术史
  • 7 篇 研究
  • 7 篇 情理结构
  • 6 篇 艺术家
  • 6 篇 中国艺术
  • 6 篇 环境美学

机构

  • 145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 9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 28 篇 中华美学学会
  • 23 篇 北京大学
  • 22 篇 国际美学协会
  • 19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
  • 18 篇 辽宁大学
  • 16 篇 南开大学
  • 15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 5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海南大学
  • 2 篇 english in the s...
  • 2 篇 the school of fo...
  • 2 篇 复旦大学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 2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
  • 2 篇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 2 篇 西南政法大学
  • 2 篇 《美学》杂志
  • 2 篇 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

  • 413 篇 刘悦笛
  • 58 篇 liu yuedi
  • 31 篇 liu yue-di
  • 7 篇 李泽厚
  • 7 篇 赵强
  • 5 篇 李修建
  • 5 篇 zhu yuan
  • 4 篇 yue-di liu
  • 4 篇 赵剑英
  • 3 篇 王南湜
  • 3 篇 彭修银
  • 2 篇 高建平
  • 2 篇 徐碧辉
  • 2 篇 刘成纪
  • 2 篇 liu tao
  • 2 篇 尤西林
  • 2 篇 刘陶
  • 2 篇 孟登迎
  • 2 篇 李怀亮
  • 1 篇 chen xunwu

语言

  • 41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作者=刘悦笛"
413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排序:
维特根斯坦的分析美学概观
收藏 引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6期57卷 49-55页
作者: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分析美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其美学思想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涵义。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论"美学"与其概念的使用;论"生活形式"及其文化语境;论"语言游戏"、"家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走向“生活之道”的当今西方哲学——兼与孔子的“生活哲学”比较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 2015年 第10期 166-174页
作者: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走向"生活之道",成为当今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之一,哲学不应只被当作"理论学科",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双重主题"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即为明证,诸如亚历山大·内哈马斯这样的当代哲学家也走在前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电视本体论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 第6期37卷 85-90页
作者: 刘悦笛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 中华美学学会
在所谓"后电视"时代,当今的"电视本体论"正在得以更新,它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电视是如何存在的。对于电视的本体规定,已从原初的"技术规定"开始、经过了"文化规定"转向最新的"生活规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审美介入”到“介入美学”——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 2010年 第11期 28-34页
作者: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美学家简介]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1932-),美国长岛大学荣誉退休哲学教授。1962年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路易斯维尔大学、布法罗大学、圣地亚哥学院和长岛大学。
来源: 评论
杜威的“哥白尼革命”与中国美学鼎新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 2010年 第5期 20-25页
作者: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当代中国美学的改造,一方面要植根于对本土传统的阐释,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对外求思想的阐发。这意味着,今日的中国美学既不可能“复原”传统,又不可以“照搬”西方,而只能走“视界融合”之路。“生活美学”在中国的建构,与杜威的哲...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将电影还原为“移动影像”——新旧“电影本体论”的交替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 2015年 第3期 31-37页
作者: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中华美学学会 国际美学协会
当今的电影本体论已在"分析美学"那里实现了新旧交替,巴赞的旧电影本体论的新旧对错被展现出来,分析美学家们则提出了新电影本体论。电影本体论的新构出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从物质本性上将电影定位为"移动影像",独...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艾思奇与“哲学中国化”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 2010年 第8期 10-15页
作者: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按照通常的理解,艾思奇只被当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但是他的哲学建构也涉及到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化”的问题,也就是从哲学来到中国到形成“中国哲学”的模式转换的重要问题。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合法化问题实际上乃...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分析美学:方法、模式与历史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 2008年 第3期40卷 15-20页
作者: 刘悦笛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作为20世纪后半叶在英美及欧洲诸国唯一占据主流的美学,分析美学原本是从早期分析哲学当中分化而来的。它借用了分析哲学的方法论,并将之应用于美学问题的解析.从而使得分析美学得以独立。早期分析美学运用的只是分析哲学的"治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实践哲学与美学来源的真正钥匙——新发现的李泽厚《六十年代残稿》初步研究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 2017年 第5期 60-67页
作者: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新世纪的若干年前,哲学界曾出现个口号,叫作“打通中西马”。后来有人续了下联,“吹破古今牛”,还补了个颇具后现代反讽意味的横批——“当代英雄”?!不过细细琢磨起来,当今中国思想界能打通中西马的,果有其人乎?李泽厚大概就...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作为“大启蒙”的“五四”:走向“启蒙就是救亡”的历史大势
收藏 引用
文史哲 2019年 第6期 49-54页
作者: 刘悦笛 辽宁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1100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北京100732
“中国启蒙”不仅具有本土价值,而且具有全球价值,它可以为世界启蒙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国范式”①.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的乃是一种“大启蒙”,它的历史贡献,就在于让中国要走在富强、民主、科学和自由之康庄大道上.所谓的中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