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后脱位同时合并桡骨头骨折和尺骨冠状突骨折称之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简称TTE),最早由Hotchkiss于1996年提出这个代表这类复合损伤的名词。早期由于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病理解剖及损伤机制认识不足,...
详细信息
标准号:
1700550583
肘关节后脱位同时合并桡骨头骨折和尺骨冠状突骨折称之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简称TTE),最早由Hotchkiss于1996年提出这个代表这类复合损伤的名词。早期由于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病理解剖及损伤机制认识不足,缺乏稳定肘关节的手术技术和经验,其“恐怖”之名正是因为这类损伤临床上处理困难,肘关节不稳、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多,总体疗效差。近十余年来,随着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这种损伤严重,预后难料的复杂损伤的病理解剖研究及肘关节稳定因素生物力学分析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肘关节的稳定结构中各组分的作用分工,这些研究推动了治疗手段的进步,不少文献逐步推荐了一系列标准治疗程序。手术技术和固定材料的改进不断提升了治疗效果。累计增多的病例报道可见这类复杂损伤综合征的预后得到了改善。不过其标准化治疗程序也由于损伤的复杂性存在争议。时至今日,学术界对恐怖三联征是否可以保守治疗、手术入路选择、桡骨头骨折是内固定还是置换、内侧副韧带损伤是否都需要修复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也未形成该复合损伤的统一分类系统,仍然按照孤立的桡骨头骨折和冠状突骨折的经典分型来评估损伤、指导治疗,对软组织损伤未予以分类,更未顾及临床上出现的一些经典分型无法归类的特殊病例,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国内仅有张世民等根据内侧副韧带完整与否将恐怖三联征分为两亚型来指导治疗,但通过本研究及复习文献发现内侧副韧带损伤不具备本类损伤综合征的特征性及代表性。通过我们改良的分型标准的建立更新了对恐怖三联征的认识,对一个复杂的损伤综合征可以做出规范化的诊断,可以指导标准治疗程序的落实,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本研究在Mason 桡骨头骨折分型标准和O’Driscoll冠状突骨折分型标准基础上,按肘关节骨性稳定结构(冠状突、桡骨头、尺骨鹰嘴)及软组织稳定结构(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及前关节囊和肘肌止点)损伤部位分类制定了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改良分型标准,按损伤结构英文名称首字母命名损伤类型,简称RCOML分型。 创造性提出改良Kocher入路修复外侧结构,显露范围满意,容易置钉,保护了被称为第二外侧稳定装置的伸肌总腱。该项目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建立了一个能够体现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特点、能包容所有损伤类型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专门分型标准,这一分型标准包含了临床的特殊损伤类型,可以对复杂多样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病例做出规范、明确的诊断,有利于临床精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措施的选择。本研究将几种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类似以及治疗措施相近的特殊类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归入改良的分类系统,并根据临床实践优化了传统的只针对孤立的桡骨头和冠状突的分型系统,从而认识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更为全面。传统分型不能用于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文献介绍的手术入路众多,只能根据术者经验来选择,本研究根据改良分型将具体病例的损伤结构做了精确的定位归类诊断,对其手术入路做了分类指导,形成可操作性强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处理流程图,达到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成果贴近临床实用技术,可操作性强,通过简单阅读本课题组发表的文献或者简单的培训即可较全面的认识恐怖三联征这一复杂的肘关节不稳定性损伤综合征,从而按流程图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以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减少因漏诊和不规范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减少肘关节的病废。由于该损伤类型发病率不高,本课题样本量偏少,有待多中性合作继续收集病例扩大样本量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价值。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