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2 篇 期刊文献
  • 4 篇 会议
  • 3 篇 专利
  • 2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5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3 篇 理学
    • 14 篇 地质学
    • 9 篇 地球物理学
  • 23 篇 工学
    • 14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3 篇 土木工程
    • 2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2 篇 农业工程
    • 1 篇 机械工程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电气工程
    • 1 篇 建筑学
    • 1 篇 水利工程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城乡规划学
    • 1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3 篇 法学
    • 2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社会学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教育学
  • 2 篇 管理学
    • 2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 1 篇 农学
    • 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主题

  • 3 篇 活动断裂
  • 3 篇 教学改革
  • 2 篇 抽出处理
  • 2 篇 动力学模式
  • 2 篇 秦岭北缘断裂带
  • 2 篇 滑动分布
  • 2 篇 “应力泡”
  • 2 篇 渭河盆地
  • 2 篇 震源机制解
  • 2 篇 地质规划
  • 2 篇 断层年代学
  • 2 篇 断裂体系
  • 2 篇 运动学模式
  • 2 篇 通风净化
  • 2 篇 摩擦因数
  • 2 篇 焊接气溶胶
  • 2 篇 地下水污染
  • 2 篇 梯度下降法
  • 2 篇 反演
  • 2 篇 碲化物型金矿床

机构

  • 41 篇 防灾科技学院
  • 13 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
  • 12 篇 中国地质大学
  • 7 篇 河北省地震动力学...
  • 5 篇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
  • 4 篇 中国石油大学
  • 2 篇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
  • 2 篇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
  • 2 篇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
  • 2 篇 南华大学
  • 2 篇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
  • 2 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2 篇 西北大学
  • 2 篇 济南市地震监测中...
  • 1 篇 黑龙江地质调查院...
  • 1 篇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
  • 1 篇 department of ea...
  • 1 篇 北京防灾科技有限...
  • 1 篇 内蒙古第十地质矿...
  • 1 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作者

  • 51 篇 白相东
  • 23 篇 袁四化
  • 21 篇 关成尧
  • 18 篇 张艳
  • 18 篇 bai xiangdong
  • 16 篇 刘晓燕
  • 11 篇 yuan sihua
  • 11 篇 zhang yan
  • 8 篇 赵国春
  • 7 篇 guan chengyao
  • 7 篇 liu xiaoyan
  • 6 篇 bai xiang-dong
  • 6 篇 黄静宜
  • 5 篇 刘智荣
  • 5 篇 黄澎涛
  • 5 篇 迟宝明
  • 5 篇 姜纪沂
  • 4 篇 yuan si-hua
  • 4 篇 jiang jiyi
  • 3 篇 张利飞

语言

  • 5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作者=白相东"
5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李四光20世纪初期中国南北地质对比观及其史学意义
收藏 引用
地质科学 2025年 第03期 910-923页
作者: 关成尧 吴芳 赵国春 袁四化 白相东 刘晓燕 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
本文以李四光硕士论文(1918)和在此基础上发表的《中国地势变迁小史》(1922)文章为主要背景,总结李四光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研究认为,李四光早期应用传统地质学“比较学研究法”对中国古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密云水库及邻区地貌成因、控盆要素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收藏 引用
城市地质 2025年 第1期20卷 47-59页
作者: 关成尧 姜纪沂 袁四化 白相东 刘晓燕 张艳 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三河065201 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河北三河605201 防灾科技学院环境与灾害治理学院 河北三河065201
文章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了密云水库盆区的控湖构造和构造属性,认为库区存在外围帚状构造体系、华夏系、受限的帚状构造体系3个构造体系和3种拉分成盆活动,燕落盆地是多体系控制的“多因盆地”。通过地貌高程分区,显示存在一个受控于NE...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秦岭北缘断裂带活动性对地质灾害影响研究
秦岭北缘断裂带活动性对地质灾害影响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白相东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秦岭北缘断裂带位于秦岭造山带与渭河盆地之间,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一条边界断裂,也是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十三朝古都西安坐落于此,也是中国“一路一带”国家重大战略起点位置,秦岭北缘断裂带活动直接危及地区的安全性。关于该断裂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兴安岭北段三道湾子磅化物型金矿床:矿床地质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大兴安岭北段三道湾子磅化物型金矿床:矿床地质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白相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三道湾子碲化物型金矿是我国乃至世界首例独立的碲化物型金矿,工业类型为石英脉型。寄主岩石为塔木兰沟组火山岩,石英脉内部和近矿围岩中最重要的蚀变为硅化,表现出多阶段及多样化,同时还发育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同伸展花岗岩就位机制
收藏 引用
岩石学报 2016年 第9期32卷 2677-2689页
作者: 李刚 刘正宏 崔维龙 白相东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130061 防灾科技学院 三河065201
石山岩体形成的时间约为124Ma,是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NWW向伸展变形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花岗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埃达克质岩浆的特点,SiO 2、Al2O3及碱性组分含量较高,而Fe2OT3和MgO含量较低,岩浆锆石εHf(t)值=-26.7^-20.3、t...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应力比影响下的破裂角、闭锁角、摩擦系数及其耦合关系
收藏 引用
岩土力学 2012年 第12期33卷 3570-3576页
作者: 关成尧 漆家福 邱楠生 赵国春 杨桥 白相东 李春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224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100083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三河06520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亚太研究所 北京100083
裂纹扩展和摩擦系数分属两个学科而鲜有联系,摩擦系数理论较少,主要依赖实验获得。在Griffith椭圆形裂纹基础上讨论摩擦面状裂纹力学模型,计算了单轴、三轴压应力情况下微裂纹扩展的期望方向及应力集中,那些方向偏离宏观破裂方向较大角...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梯度下降法反演于田Mw7.1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收藏 引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2年 第6期32卷 8-12页
作者: 刘智荣 黄静宜 白相东 洪顺英 陈耀飞 防灾科技学院 北京10160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哈尔滨150080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北京100036
利用InSAR技术与ENVISAT A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结合野外考察优化了于田地震三分段破裂模型;并基于梯度下降法反演获得了于田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式与深部滑动特征。结果表明:滑动分布集中位于断层面0...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秦岭北缘断裂带活动性对地质灾害影响研究
收藏 引用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 第10期40卷 66-67页
作者: 白相东 防灾科技学院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秦岭北缘断裂带位于秦岭造山带与渭河盆地之间,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一条边界断裂,也是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十三朝古都西安坐落于此,也是中国"一路一带"国家重大战略的起点,秦岭北缘断裂带活动直接危及地区的安全性。关于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裂缝三级摩擦因数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砂岩(颗粒胶结体)为例)
收藏 引用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3年 第2期34卷 209-216页
作者: 关成尧 漆家福 邱楠生 赵国春 李春雷 杨桥 白相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224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10008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亚太研究所 北京100083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三河065201
讨论摩擦面的摩擦因数模型.认为砂岩的摩擦因数分为砂粒球面摩擦因数、微裂纹平面摩擦因数、凸凹构成的裂缝摩擦因数3个层次,分别代表3类不同的成因,3个层次的耦合是真实岩石摩擦因数的决定因素.岩石摩擦因数是在砂粒球面材料摩擦因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水力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收藏 引用
科技创新导报 2018年 第26期15卷 239-241页
作者: 张艳 白相东 宋洋 那金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三河065201
本文从"以本为本"出发,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以重应用培养为目标,增加应用教学比例,提出了实验教学的多极化模式。同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与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的教学视频结合。应用发现该模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