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关键栽培措施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湘杂油518”和“大地199”为材料,分别在武汉和兰州进行播期、密度及氮肥处理单因素试验,籽粒成熟后收获冷榨,测定菜籽油色泽、过氧化值、极性总酚及甾醇含量等关键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各处理下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播期、密度、氮肥均显著影响菜籽油关键品质指标,但各指标在两品种、两试验点间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两试点、两品种均在早播条件下菜籽油的油酸含量较高,且均随播期推迟,色泽加深,叶绿素含量升高,综合品质下降。两试点的湘杂油518品种在D2密度(4.5×10^(5)hm^(–2))下的菜籽油的酸价较低,极性总酚、总植物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较高,综合品质较好。两试点的大地199品种则随密度增加菜籽油叶绿素含量增加,色泽加深,亚油酸含量降低,综合品质下降。两试点、两品种均在低氮下(120 kg hm^(–2))有较高的籽粒含油量和出油效率,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菜籽油色泽加深,综合品质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播期对菜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大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处理,酸价、叶绿素、极性总酚、抗氧化能力和总植物甾醇是影响菜籽油的关键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含油量与出油效率显著正相关,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与菜籽油色泽均呈显著正相关,极性总酚与抗氧化性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生产中适期早播、减少氮肥用量、降低种植密度,可提高压榨菜籽油品质。本试验结果可为高品质菜籽油优质原料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为解决长江流域稻油茬口矛盾,提高冬闲田利用率,亟须迟播油菜(10月25日之后播种)配套技术研究。本研究以早熟品种‘华油杂137’为材料,在湖北武汉进行2年播种期(10月25日至11月15日间,各播种期间隔3 d,用S1~S8表示)和播种量(2.5、5.0、7.5、10.0和12.5 kg hm^(-2),用R1~R5表示)单因素试验,考察生育期、成苗动态、农艺性状、产量和倒伏指标,统计有效积温,通过线性回归和平滑曲线拟合分析,优化播种期和播种量的配置参数,为迟播油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播种期推迟,迟播油菜的生育期缩短、根颈粗降低、分枝数减少、产量降低且茎秆倒伏指数增加;4个生育期中,苗期和花期有效积温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播种量增加,各生育期成苗数和收获密度提高,但生育期缩短、有效积温减少,角果层厚度降低、倒伏指数先降后增、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3)2年不同播种期产量数据回归分析表明,播种期推迟至S3~S4时,越冬前有效积温保持在317.1℃以上,苗期有效积温达401.1℃,终花35 d收获产量可达2700.0 kg hm^(-2),倒伏指数为1.5左右;2年不同播种量产量数据平滑曲线拟合分析表明,不同播种量下收获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收获密度为64.2×10^(4)株hm^(-2)时终花35 d收获产量达峰值,为2948.5 kg hm^(-2),而倒伏指数为1.6。综上,配置7.5~10.0 kg hm^(-2)的播种量确保收获密度达64.2×10^(4)株hm^(-2),抢时播种确保冬前有效积温达317.1℃,可显著提高迟播油菜产量与抗倒性。
长江流域稻油、稻稻油轮作茬口矛盾突出,油菜播种期推迟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产量偏低,合理的氮肥运筹是促进迟播油菜冬前生长、提高迟播油菜产量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以品种华油杂137为材料,在湖北武汉、黄冈进行大田裂区试验,设置N0:0 kg ...
详细信息
长江流域稻油、稻稻油轮作茬口矛盾突出,油菜播种期推迟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产量偏低,合理的氮肥运筹是促进迟播油菜冬前生长、提高迟播油菜产量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以品种华油杂137为材料,在湖北武汉、黄冈进行大田裂区试验,设置N0:0 kg hm^(-2),N1:150 kg hm^(-2),N2:225 kg hm^(-2),N3:300 kg hm^(-2) 4个施肥水平;S1:基施,S2:基施∶3叶期追施(5∶5),S3:基施∶5叶期追施(5∶5) 3个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施氮量及施肥方式对迟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武汉试点和黄冈试点油菜的产量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在N2和N3处理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武汉试点和黄冈试点在N2处理下分别比N1增加了20.76%和15.02%;根颈粗、绿叶数、干物重及产量构成因子也表现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基部抗折力和上部抗折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基部倒伏指数和上部倒伏指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表明增施氮肥后加剧倒伏风险,降低抗倒伏能力;氮肥利用率也随施氮量增加表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N2处理下,相较于N1处理武汉和黄冈试点的增幅为24.60%和42.20%,相较于N3处理武汉和黄冈试点的增幅分别为11.58%和9.04%。随施肥方式的变化,油菜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武汉试点、黄冈试点产量在S2条件下比S1增加了11.72%、11.92%,比S3增加了6.16%、6.66%;武汉试点和黄冈试点的根颈粗、绿叶数、干物重及产量构成因子均在S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武汉试点和黄冈试点的基部抗折力、上部抗折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N2S2处理下达到最大;武汉试点和黄冈试点的基部倒伏指数、上部倒伏指数呈上升趋势,均在N3S3处理下达到最大,这表明在N3S3条件下其抗倒伏能力较差,倒伏风险较大;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利用率均在S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本试验中氮肥用量及施用方式处理间的产量差异较小,氮肥用量与施肥方式之间的互作效应未达到显著效果。综上所述,从产量、抗倒伏性等因素考虑,N2S2 (基施112.5 kg hm^(-2)+3叶期追施112.5 kg hm^(-2))是迟播油菜最佳氮肥施用方式。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迟播油菜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