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64 篇 期刊文献
  • 66 篇 专利
  • 35 册 图书
  • 19 篇 会议
  • 7 篇 报纸
  • 4 篇 学位论文
  • 1 篇 成果

馆藏范围

  • 483 篇 电子文献
  • 19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79 篇 文学
    • 27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6 篇 新闻传播学
  • 47 篇 历史学
    • 47 篇 中国史
    • 17 篇 考古学
    • 2 篇 世界史
  • 27 篇 法学
    • 12 篇 社会学
    • 8 篇 政治学
    • 7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4 篇 民族学
    • 1 篇 公安学
  • 17 篇 哲学
    • 17 篇 哲学
  • 17 篇 工学
    • 3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2 篇 电气工程
    • 2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公安技术
  • 15 篇 教育学
    • 14 篇 教育学
  • 12 篇 医学
    • 3 篇 临床医学
    • 3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2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2 篇 护理学(可授医学、...
  • 9 篇 管理学
    • 5 篇 公共管理
    • 2 篇 工商管理
  • 8 篇 农学
    • 6 篇 兽医学
    • 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8 篇 艺术学
    • 8 篇 美术学
  • 7 篇 理学
    • 3 篇 地理学
    • 3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3 篇 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军事学

主题

  • 24 篇 汉赋
  • 19 篇 赋家
  • 18 篇 赋体
  • 16 篇 辞赋
  • 16 篇 司马相如
  • 12 篇 文学
  • 11 篇 汉大赋
  • 11 篇 赋论
  • 10 篇 赋学
  • 10 篇 赋学批评
  • 8 篇
  • 8 篇 赋体文学
  • 8 篇 文学史
  • 8 篇 律赋
  • 7 篇 诗赋
  • 7 篇 辞赋创作
  • 7 篇 中国
  • 7 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
  • 7 篇 桐城派
  • 7 篇 中国文学

机构

  • 224 篇 南京大学
  • 32 篇 广东精铟海洋工程...
  • 15 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12 篇 中国辞赋学会
  • 12 篇 宜昌南玻显示器件...
  • 11 篇 安徽师范大学
  • 10 篇 中国赋学会
  • 8 篇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
  • 8 篇 中国韵文学会
  • 7 篇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
  • 7 篇 武汉工程大学
  • 5 篇 三江学院
  • 4 篇 全国畜牧总站
  • 4 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
  • 4 篇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
  • 4 篇 江苏省古代文学学...
  • 4 篇 南京大学文学院
  • 3 篇 广州血液中心
  • 3 篇 北京爱牧技术开发...
  • 3 篇 温州市日初机械有...

作者

  • 356 篇 许结
  • 72 篇 xu jie
  • 32 篇 许结芳
  • 22 篇 许结玲
  • 19 篇 许结林
  • 15 篇 麦志辉
  • 15 篇 吴平平
  • 13 篇 马振军
  • 12 篇 刘会涛
  • 11 篇 徐天殷
  • 10 篇 许结红
  • 9 篇 何建军
  • 9 篇 陆军
  • 8 篇 周文伟
  • 8 篇 苏伟民
  • 8 篇 刘翠煜
  • 8 篇 张帅君
  • 8 篇 陈峰
  • 8 篇 许结利
  • 8 篇 许结仪

语言

  • 49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作者=许结"
49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汉史传文说发覆
收藏 引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 第2期 96-107页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文学院
自唐代迄于清世,学界出现了对汉史传文的质疑,其对象由《史记》兼及《汉书》的传记作品,其焦点又聚集于对辞赋作品的大量载录,并延伸及对《文选》载汉文“首赋”的批评。这一质疑的思想关键在反对汉史载文重修辞夸饰而轻经义致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刘熙载“体约用博”赋论考义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2025年 第1期 238-245页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刘熙载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赋论家,他所撰《艺概·赋概》是中国辞赋批评史上的显要文献,尤其是在江苏辞赋的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其赋论中,他提出的“体约用博”的理论思想,是其赋学体用观的重要呈现,内含了对历史上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文学研究法
收藏 引用
2009年
作者: 姚永朴
来源: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图书 评论
西汉韦氏家学诗义考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 2012年 第4期 4-14页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汉人传《诗》重家学,有鲁、齐、韩、毛四家说,然亦有"家族"与"家数"之分,古人所言"《鲁诗》起于申公,而盛于韦贤",实为"家数",而西汉韦氏自韦孟到韦贤、韦玄成、韦赏等治《鲁诗》,又彰显其&qu...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明代“唐无赋”说辨析──兼论明赋创作与复古思潮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 1994年 第4期 77-85页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中文系
“唐无赋”,此明人李梦阳之论。何谓“唐无赋”?文学史(包括批评史)家等视“宋无诗”,以为明代复古论之共识;赋学研究者着眼于“赋”体,举唐赋创作之荦荦大者以正其谬。而于此两种研究思路并行不悖的“和谐”状态中,拙意犹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说《浑天》 谈《海潮》——兼论唐代科技赋的创作与成就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9年 第1期36卷 87-97页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中文系
唐代辞赋踵武姬、汉,百体争开,创作题材,亦多新创,其中科技赋的大量出现,尤为特异。在唐人科技赋中,杨炯的《浑天赋》与卢肇的《海潮赋》最为代表。就赋学艺术而言,以杨、卢创作为代表的唐人科技赋价值取向与汉代京殿大赋相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创作论看老子的文艺思想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 1992年 第3期 86-91页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中文系
老子以五千言之精妙,表现了囊括天人、包孕万象的心胸,其对我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建构,有着审美本体的意义。而认知这一点,我以为有必要从创作论的角度辨析《老子》自身所隐含的心灵境界,并通过其诗心诗境显示出的智慧与想象,反观其特有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唐代赋学的历史形态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6年 第1期33卷 43-52页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210093
唐代赋学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比较单薄的理论思想,在不相协调的矛盾中经历了初兴、中盛、晚变三个阶段,并相对集中地受到唐文化中经学思想、史学意识与骚学精神的推动和制约。而在唐代赋学结构中,围绕科举应试律赋之创作兴起的古、律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一幅画·一首歌·一段情——张曾《江上读骚图歌》解读及思考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11年 第2期 54-61页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文学院
清人张曾的《江上读骚图歌》是首并不为人注意的"题骚图"诗,但作为围绕宋元以来出现之"骚图"的文学创作,其寓含的读骚之图像、语象与情感,值得思考。概括地说就是:读图,一幅画;语象,一首诗;词赋,一段情。其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囊括天人 经世致用——董仲舒文艺思想结构论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1年 第1期28卷 114-122页
作者: 许结
本文通过对董仲舒文艺思想结构的剖析,以确认其在汉代文艺理论形态建构中的历史贡献。文章认为,董仲舒文艺思想结构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与文艺性情、阴阳五行与礼乐秩序、《公羊春秋》学与尚用精神三方面,而此三者直接影响了汉代文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