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研究主要是面向西方读者的,也是外国了解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窗口,同时以西方为拟想读者的汉学,是我们观察研究本土文化、可以参照比较的"他者",逻辑上看可以烛照本土文化的特点。本文是1834年《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
详细信息
汉学研究主要是面向西方读者的,也是外国了解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窗口,同时以西方为拟想读者的汉学,是我们观察研究本土文化、可以参照比较的"他者",逻辑上看可以烛照本土文化的特点。本文是1834年《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刊登的两篇介绍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特征的论文译文,文章介绍了汉语书面语的起源、六书理论、汉语中的异体字、官话中的汉字读音和最适宜用来表示其读音的英语正字法、汉字部首分类以及字根等。不仅讨论了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言之间显著的区别,也分析了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不同方言的起源,探讨汉语方言存在的共性,这对了解西方汉学界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认识以及对汉语特点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近代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一共出版20卷,232期。《中国丛报》的出版,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
详细信息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近代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一共出版20卷,232期。《中国丛报》的出版,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前后的20年,该刊主要面向西方社会公众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汉学文献价值。该刊前两卷并无有关中国语言文字的论述,到第三卷(1834年5月)才第一次刊发了有关中国语言的一篇长篇论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语言的原始性、广泛性和各种方言的特点和价值,以及欧美人对中国语言的学习和研究的历史,并且论及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必要性。站在国际汉语教育与汉语国际传播的视角,早期汉学英文期刊中的许多有关汉语的文章对了解西方汉学界汉语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汉语特点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已发表的一些论著对此偶有涉及,间有引用。本刊特此约请厦门大学方环海教授的课题组将有关论文译出,以飨学界。本刊也特别欢迎学界同仁惠赐有关译文稿件。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