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69 篇 期刊文献
  • 9 篇 学位论文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37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27 篇 教育学
    • 123 篇 教育学
    • 4 篇 体育学
  • 113 篇 文学
    • 8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2 篇 新闻传播学
    • 6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70 篇 管理学
    • 30 篇 公共管理
    • 21 篇 工商管理
    • 15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5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3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46 篇 法学
    • 17 篇 政治学
    • 17 篇 社会学
    • 14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4 篇 法学
    • 3 篇 民族学
    • 2 篇 公安学
  • 29 篇 经济学
    • 27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理论经济学
  • 15 篇 哲学
    • 15 篇 哲学
  • 9 篇 工学
    • 2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篇 城乡规划学
    • 2 篇 公安技术
  • 8 篇 艺术学
    • 5 篇 美术学
    • 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7 篇 历史学
    • 4 篇 中国史
    • 3 篇 考古学
  • 5 篇 理学
    • 2 篇 数学
    • 2 篇 化学
  • 4 篇 农学
    • 3 篇 园艺学
  • 3 篇 医学
  • 2 篇 军事学

主题

  • 379 篇 “多”
  • 91 篇 “少”
  • 32 篇 “一”
  • 19 篇 “大”
  • 12 篇 学生
  • 9 篇 形容词
  • 9 篇 课堂教学
  • 8 篇 数词
  • 7 篇 “三”
  • 7 篇 语文教学
  • 7 篇 “小”
  • 7 篇 教师
  • 6 篇 汉字
  • 6 篇 “好”
  • 5 篇 老师
  • 5 篇 汉语
  • 5 篇 意思
  • 5 篇 时间
  • 4 篇 生活
  • 4 篇 《汉语大词典》

机构

  • 4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2 篇 河北师范大学
  • 2 篇 东南大学
  • 2 篇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 2 篇 南京大学
  • 2 篇 大连外国语学院
  • 2 篇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
  • 2 篇 辽宁师范大学
  • 2 篇 北京大学
  • 2 篇 江苏省金湖县官塘...
  • 2 篇 黄冈师范学院
  • 1 篇 《基础教育课程》编...
  • 1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1 篇 武威市凉州区高坝...
  • 1 篇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
  • 1 篇 湖南大学
  • 1 篇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
  • 1 篇 《人民公安》编辑部
  • 1 篇 中央文史研究馆
  • 1 篇 隆回县荷香桥镇中...

作者

  • 3 篇 蒋逸兴
  • 3 篇 查一路
  • 3 篇 赵聪
  • 2 篇 罗小军
  • 2 篇 胡象明
  • 2 篇 陈永明
  • 2 篇 曹文轩
  • 2 篇 田笛
  • 2 篇 郭攀
  • 2 篇 徐福翠
  • 2 篇 樊浩
  • 2 篇 杨林
  • 2 篇 陈满铭
  • 2 篇 钱文忠
  • 1 篇 李正刚
  • 1 篇 王光伟
  • 1 篇 汤志鸿
  • 1 篇 由然
  • 1 篇 景敏
  • 1 篇 渠培

语言

  • 379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多”"
37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多”并不拒斥“一”
收藏 引用
文学自由谈 1997年 第2期 54-56页
作者: 贺兴安
“多”并不拒斥“一”贺兴安像我这样的五十年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人,当初倡导文学的元,思想上真有一点犯嘀咕:提“元”行吗?“元”能吗?有没有“一”,“多”与“一”的关系又是如何?无疑,我对文学的元是拥护的。当时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表示概数的“多”和“来”的全方位考察
收藏 引用
汉语学习 1993年 第3期 10-16页
作者: 杨德峰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100732
“多”和“来”都能用来表示概数,前者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大,后者表示接近于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也可能略少。虽然“多”和“来”有共同的义域,但它们分布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即不是完全对应的。例如,我们可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概数助词“多”的形式句法和形式语义
收藏 引用
当代语言学 2020年 第2期22卷 237-253页
作者: 贺川生 邓丽芳 谢丽丽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410082
本文提出概数助词“多”的一种句法语义界面分析,在句法树的基础上建立一一对应的语义诠释步骤。在句法上,“多”只能粘在整个数词短语后面而不会只粘在位数词后面。在语义上,本文给出“多”的形式定义。这种分析既可以解释“多”能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汉语量代词“多”的用法及其解释
收藏 引用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年 第4期40卷 262-269页
作者: 宗世海 张鲁昌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广州510610 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广东省湛江524048
本文从留学生语言用例和文献研究入手,探讨汉语量代词""的用法及成因。文章建立了"单位词"、"量"、"量代词"以及"表量词组"等概念,重点分析、归纳了汉语量代词""的两...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我国社会文化“多”与“一”的现状和特点
收藏 引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 第5期 35-40页
作者: 樊浩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南京210096
通过对江苏、新疆、广西三省(区)的调查信息显示,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的""呈现以下特点: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观念或文化结构元;文化的主流形态元;文化感受与文化评价在在悖论中呈现为样;文化认同与文化...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多”中的“少”:语文教材中的元文化教育——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收藏 引用
上海教育科研 2008年 第3期 51-53页
作者: 魏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10097
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样性为出发点,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条件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多”与“一”的规律及其意识形态战略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 2009年 第11期 5-11页
作者: 樊浩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自2006年底以来,笔者作为首席专家率领重大课题组,就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元、样、变的特点和规律问题,进行大规模调查。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座谈为主,辅之以个别访谈。总课题组在江苏、广西、新疆投放1200份问卷进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多”字为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模式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 1989年 第3期 29-31页
作者: 石成林 中共常德市委研究室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历史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新的生产力的需要,急需一种新的改革形式来替代,笔者认为,以“多”字为特点的土地制度改革模式,即土地所有制上的元化,经营上的样化,有限度有实行土地商品化...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说概数词“多”和“几”
收藏 引用
语言研究 2018年 第1期38卷 50-53页
作者: 危艳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武汉430073
""和"几"都能单独接量词,也能与数词组合表概数,但是学界对表概数的""的词性却颇有争议。通过将""与"几"对比,讨论""单独接量词的情况,分析数词、数量词之后表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永恒的‘一’样地呈现着自身”——歌德视域下的“一”与“多”
收藏 引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 第2期25卷 8-15页
作者: 吴勇立 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 上海200433
文章以歌德的自然观为切入点,回顾和梳理了西方思想史对"一"和""关系的发展探讨。该问题源自于古希腊,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近代斯宾诺莎形成了"泛神论",这些对歌德时代德国观念论的内在性特征的塑造起...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