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运用"求真—务实"的连续统评价模式,对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具体翻译时,总体表现为"求真"向"务实"的滑动,并努力在"求真"和"...
详细信息
本文运用"求真—务实"的连续统评价模式,对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具体翻译时,总体表现为"求真"向"务实"的滑动,并努力在"求真"和"务实"间保持自己理想中的平衡。对"求真"和"务实"两者之间平衡度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两种版本的差异。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撰写的英文小说,其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两个汉译本分别来自张振玉和郁飞。两译本所折射的译者行为不尽相同。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结合“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两位译者行为的“求真度”“务实...
详细信息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撰写的英文小说,其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两个汉译本分别来自张振玉和郁飞。两译本所折射的译者行为不尽相同。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结合“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两位译者行为的“求真度”“务实度”“合理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张振玉因其学者和翻译教育者的身份以及定居环境的影响,翻译Moment in Peking时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中更倾向于右侧的“务实”端,表现出较高的务实度,整体彰显了译者的“社会人”特性。郁飞由于翻译初衷是为了“子偿父债”,并以“忠实原文”为翻译主导思想,故而其译本在评价模式上整体偏向“求真”一侧,求真度更高,译者的“语言人”属性更为凸显。整体而言,二者整体合理度均较高。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