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最新的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20年5-8月中国东部地区(华南、江淮和华北)降水云中四种水凝物(云水、雨水、云冰和雪)的长期气候态特征及其与地面降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WRF中尺度模式探究了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中水凝物及相变潜热过程对降水强度的作用,从浮力角度分析了云微物理过程对降水发生机制的影响。关于水凝物的长期分布特征,受到大尺度环流和水汽分布的影响,云水路径由南向北依次减少,华南地区最大值为180 g m,约为华北地区的2倍。雨水路径大值区(>50 g m)分别位于华南地区西南部、江淮地区东南部及台湾岛,其分布形态与地面降水基本一致。研究表明,云水路径与地面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当降水强度增大到15 mm h后,云水路径达到饱和,即不再随雨强而增加。雨水路径与地面降水之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华南地区斜率值最大(5.68 h),说明该地区雨水向降水的转化率最高。当降水率超过15mm h时,华南地区的冰相水凝物含量变为三个地区中最大的,反映冷雨过程在华南强降水中的重要作用。在区域平均的日变化演变中,三地区云水路径的峰值均提前于降水峰值2-3小时。华南及江淮地区冰相粒子的峰值滞后午后降水峰值2小时和1小时,而在华北地区两者基本同相位,这是由对流层中高层的上升速度和水汽辐合不同所致。此外,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可更准确地计算降水与水汽、水凝物之间的关系。水汽相关过程(水汽局地变化、水汽通量散度、地表蒸发)主导着降水强度的演变,而水凝物相关过程(水凝物局地变化、水凝物通量散度)虽然对月平均降水的贡献一般仅为-5%-5%,但其与水汽过程可联合调制强降水中心的位置。针对一次强降水个例(郑州暴雨)的模拟表明,水汽通量辐合是产生极端降水的关键,但在降水早期水凝物相关过程对降水的贡献亦不可忽视(可达30%-50%)。液态水凝物在降水过程中一直促进降水的增加,而4-8km高度固态水凝物的辐散导致其在降水中后期的贡献转为负。大气低层表现为热源,相变潜热释放的热量大部分被上升气流输送到高层,促进大气中上层位温增加,再通过高层水平风向外辐散,减弱高层大气加热效应。此外,水凝物相变潜热过程显著影响着大气的浮力分布及垂直速度,云水凝结潜热加热率最大,覆盖范围也最广,凝华潜热释放中心位置最高(可超过10km)。相变潜热中心和垂直速度、浮力中心三者位置接近,但低层关系复杂。本文首次给出了我国东部地区42年夏季降水云中的水凝物长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演变的可能影响,得到了强降水下水凝物相关过程及微物理相变潜热对降水强度的作用,并精细化了云中热动力结构,研究结果有助于从云尺度视角深化水凝物对降水机制影响的理解。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