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97 篇 期刊文献
  • 8 篇 会议
  • 4 篇 学位论文
  • 1 篇 科技报告

馆藏范围

  • 21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51 篇 历史学
    • 141 篇 中国史
    • 115 篇 世界史
    • 4 篇 考古学
  • 22 篇 法学
    • 17 篇 社会学
    • 3 篇 政治学
    • 3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篇 法学
    • 1 篇 民族学
  • 16 篇 教育学
    • 16 篇 教育学
  • 8 篇 文学
    • 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3 篇 新闻传播学
  • 5 篇 哲学
    • 5 篇 哲学
  • 3 篇 管理学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2 篇 理学
    • 2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2 篇 艺术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工学
    • 1 篇 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10 篇 中国传统史学
  • 25 篇 史学理论
  • 23 篇 中国史学
  • 20 篇 史学思想
  • 17 篇 刘知几
  • 17 篇 司马迁
  • 14 篇 历史学家
  • 14 篇 中国古代史学
  • 12 篇 西方史学
  • 12 篇 新史学
  • 12 篇 《史记》
  • 11 篇 历史学
  • 11 篇 章学诚
  • 10 篇 史学家
  • 10 篇 历史研究
  • 10 篇 近代史学
  • 9 篇 史家
  • 9 篇 中国传统文化
  • 9 篇 梁启超
  • 9 篇 《史通》

机构

  • 13 篇 上海财经大学
  • 9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6 篇 山东大学
  • 5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4 篇 北京大学
  • 4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4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南开大学
  • 3 篇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3 篇 复旦大学
  • 3 篇 第23届全国史学理...
  • 3 篇 安徽大学
  • 3 篇 四川大学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 2 篇 浙江师范大学
  • 2 篇 四川师范大学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
  • 2 篇 南京大学
  • 2 篇 曲阜师范大学
  • 2 篇 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2 篇 徐国利
  • 7 篇 陈剩勇
  • 6 篇 章益国
  • 5 篇 王记录
  • 5 篇 瞿林东
  • 4 篇 xu guoli
  • 3 篇 江湄
  • 3 篇 周文玖
  • 2 篇 王东
  • 2 篇 彭卫
  • 2 篇 刘开军
  • 2 篇 方光华
  • 2 篇 孙卫国
  • 2 篇 许凌云
  • 2 篇 于沛
  • 2 篇 lian min
  • 2 篇 xu guo-li
  • 2 篇 廉敏
  • 2 篇 谢贵安
  • 2 篇 王也扬

语言

  • 21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国传统史学"
2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中国传统史学史学近代转型中的中心地位
收藏 引用
史学理论研究 2023年 第4期 10-17页
作者: 谢贵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认识,“冲击—反应”理论带来的西方主动、中国被动的既定认知,曾对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但实际上,史学近代转型是近代中国人面对西方史学东渐,在传统史学中做出的主动选择。在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史学的研究主体(学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传统史学三论
收藏 引用
史学理论研究 1997年 第1期 23-30,159页
作者: 张克兰 王晓清
中国传统史学三论张克兰王晓清先秦至清前期(1840年以前)的中国史学,其术语概念、思维意识、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著作形式都十分明显地表现为一种自足形态。从传统史学所横跨的特长时段中,抽象出中国史学传统思想、方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传统史学的批评模式
收藏 引用
学习与探索 1994年 第2期 117-122页
作者: 陈剩勇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衡评模式,可以分为政治伦理性衡评和准学术性衡评两大类。但准学术性衡评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并未构成历史学史学操作的主流。作者从政治伦理性衡评的形式、方法论等层面集中论述了传统史学的功能、作用及影射失...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试析
收藏 引用
学习与探索 1995年 第5期 140-146页
作者: 陈剩勇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中国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大抵涵摄了两个层面,即政治上的取鉴资治和伦理上的道德教训。文章集中对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进行了剖析,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了这种功能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背景、历代君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认识以及传统史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与明代史学批评的互动关系
收藏 引用
史学理论研究 2020年 第2期 24-30页
作者: 朱志先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在明代史学批评史上,传统史学理论、批评理念、批评方法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为明代学者进行史学批评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尤其刘知幾所撰《史通》对明代的史学批评影响深远。同时,明代大量的史学批评实践,一定程度上又推动史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传统史学论纲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家 1994年 第3期9卷 70-75页
作者: 元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中国传统史学论纲元人先秦至清前期(1840年以前)的中国史学,无论是从术语概念、思维意识、理论体系,还是从研究方法、等作形式都十分明显地表现为一种自足形态,如何从传统史学所横跨的特长时段中抽象出中国史学传统思想、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传统史学的自觉精神与社会进步──以《史记》为例的研究与思考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 1998年 第1期 25-29页
作者: 邓鸿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武汉430071
《史记》之不朽,是因其创例发凡、卓见绝识而不朽,更是因其所呈现出来的精神而不朽。人们对这种精神作了各种概括,或曰“实录精神”,或曰“司马迁精神”。从总的方面看来,多种关于精神方面的概括,都是为了充分体现蕴涵于《史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领域的“细作”与“深耕”——基于张振珮教授《史通笺注》的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3年 第4期 58-61页
作者: 李立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北京100101
在我国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中,唐代史家刘知幾所著《史通》辟除榛莽,开启门径,是一部影响久远的史学理论专著。20世纪80年代,贵州大学张振珮教授(1911—1988)潜心整理一生治《史通》学之所得,六易寒暑而成《史通笺注》两册,曾由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传统史学的步履
收藏 引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 第3期21卷 35-42页
作者: 彭卫
历史意识出现于何时?中国传统史学形成于何时?本文从此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的产生、发展轨迹和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特点、表现形式等等,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作者认为:在传统面前,往往是行为上继承来得容易,口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柳诒徵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原则与方法
收藏 引用
安徽史学 2015年 第5期 101-107页
作者: 徐国利 徐焜尧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合肥230039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 安徽合肥230039
柳诒徵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学大师结合西方新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大量阐述。他对中国传统治史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尤为丰富和精深,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治史之必本于德"的原则;二、国史书写的道德评判准则;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