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 篇 历史学
    • 4 篇 中国史
    • 1 篇 世界史
  • 2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文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主题

  • 8 篇 中国军阀
  • 2 篇 日本帝国主义
  • 2 篇 五四运动
  • 1 篇 新文化运动
  • 1 篇 北洋时期
  • 1 篇 日本
  • 1 篇 偶然性
  • 1 篇 留学
  • 1 篇 民族主义
  • 1 篇 日本政府
  • 1 篇 苏联共产党
  • 1 篇 复集
  • 1 篇 郭沫若
  • 1 篇 抗日救国
  • 1 篇 学生宿舍
  • 1 篇 爆发
  • 1 篇 冲击
  • 1 篇 河北省
  • 1 篇 利益需求
  • 1 篇 马克思主义

机构

  • 1 篇 黑龙江大学

作者

  • 1 篇 王冰
  • 1 篇 史美翔
  • 1 篇 周秋光
  • 1 篇 甄源清
  • 1 篇 常仅
  • 1 篇 吕俊平
  • 1 篇 靳明全
  • 1 篇 刘振邦
  • 1 篇 吴中杰
  • 1 篇 麦科德
  • 1 篇 乔季芬

语言

  • 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国军阀"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民国初期美国对中国军阀的政策
民国初期美国对中国军阀的政策
收藏 引用
作者: 王冰 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民国初期,美国对华政策仍然围绕“门户开放”政策展开。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列强实力的变化,美国在对中国利益的竞争中逐渐转为主动,与其他列强瓜分中国的政策不同,美国意在通过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完整,最大限度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试论北洋时期中国军阀与日本之关系
收藏 引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4期 81-87页
作者: 靳明全
北洋时期,中国皖系军阀、奉系军阀、南方军阀为了在混战与割据中占居有利地位,纷纷投靠日本。日本政府、军部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去扶持中国这批军阀或那批军阀。北洋时期,中国内战频繁,越演越烈,这与日本的军援莫不相...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史之比较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3年 第3期22卷 79-82页
作者: 麦科德 周秋光
本文有三个目的:第一,从宏观的角度简介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军阀史研究的大致情况;第二,用西方学者的眼光,谈谈中国学者在此一研究领域与西方学者有何不同;第三,具体围绕军阀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中国近代军阀的起源问题,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
收藏 引用
齐鲁学刊 1984年 第5期 89-94页
作者: 吴中杰
<正> 恩格斯在指责现代德国人哲学水平之低落情况时,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缺乏理论思维不但会严重影响科学的发展,而且也是社会上许多不合理现象被普遍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韩复榘与冯玉祥、蒋介石的恩恩怨怨
收藏 引用
乡音 1998年 第1期 47-48页
作者: 刘振邦 甄源清 乔季芬
离家从军韩复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旧军阀,在20至30年代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曾叱咤风云一时,为国内外所注目。如果说他从军发迹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被蒋介石处决却是旧中国军阀斗争的必然结果。韩复榘,字向方,清光绪十六年(18...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红色情报工作者——赵宗复与赵中枢(一)
收藏 引用
沧桑 2002年 第4期 18-21页
作者: 常仅
《赵宗复及其战友和学生们》在本刊发表后,深受欢迎。有些读者希望更多地了解宗复同志的革命事迹。本文是作者根据当事人生前回忆写的纪实文学,介绍了抗日战争前赵宗复同赵中枢从事情报活动的部分情况。
来源: 评论
五四运动风云人物
收藏 引用
中华魂 1999年 第5期 4-4页
作者: 吕俊平 史美翔
80年前的中国五四运动,震撼全国,震惊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英、美、法、意、日等主要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军阀政府也以战胜国的资格出席会议,并向"和会"提出希望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作用杰出功绩累累的郭沫若
收藏 引用
中华魂 1999年 第5期 7-7页
郭沫若(1892—1978)五四运动爆发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虽然身居异邦,但也受到这股突起狂飙的猛烈冲击。他激于义愤。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