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即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天然药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结构独特复杂,拥有众多的修饰位点和丰富的来源,其理化性质也各不相同。其中,中药主要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蒽醌类、挥发油类、萜类、有机酸类和糖类等多种类型成分。近年来,超分子化学的高速发展成为了21世纪的重点学科,并通过主-客体结合,超分子主体可以结合中药的相关单体成分,用来改变中药单体成分溶解度差,生物利用度差的缺点。杯[n]芳烃(calix[n]arene,Cn A)是由苯酚单元通过亚甲基桥连形成的,形状类似于希腊酒杯的一类环状化合物。通过近年来研究,将其对杯芳烃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上缘修饰得到磺酸根,形成了磺化杯[n]芳烃(p-Sulfonated calix[n]arene)。其制备简单,主要包结驱动力在水相中更强,其上缘磺酸根增强了杯芳烃空腔的电负性,并为其提供了额外的静电结合位点,因此磺化杯芳烃在水相中对有机阳离子展现出极强的键合能力。为了研究磺化杯[6]芳烃对中药单体成分产生的结合作用,本课题选用中药成分中常用的有效成分黄酮类、蒽醌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四大类共28个中药单体成分为研究对象。从体外生物药剂学的角度出发,以磺化杯[6]芳烃对中药单体成分溶解性影响变化为基础,研究磺化杯[6]芳烃对中药单体成分的作用。并通过荧光竞争滴定的方法测定结合常数探讨作用机制,进一步将其应用到生物碱类中药药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中。最后将其磺化杯[6]芳烃作为一种载体,进行载药后研究客体分子的释放研究。1.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磺化杯[6]芳烃对28个中药类单体成分的增溶作用以峰面积为指标,多种分析手段分析了磺化杯[6]芳烃的增溶效果。采用荧光竞争滴定测定磺化杯[6]芳烃与生物碱类单体成分的键合常数,分析其与溶解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磺化杯[6]芳烃对生物碱类单体表现出明显的增溶作用,对黄酮类,蒽醌类,芳香性有机酸类均未展现出明显的增溶作用,对蒽醌类大黄酸展现出降低溶解性作用。通过键合常数的测定发现,大部分生物碱单体增溶效果与键合常数呈现正相关,且与自身溶解度有关,客体成分自身溶解性较好的则增溶效果会降低。2.本实验研究磺化杯[6]芳烃作为一种超分子材料应用于中药成分提取分离中。以荷叶碱为药物模型研究磺化杯[6]芳烃的提取能力,确定了磺化杯[6]芳烃提取荷叶碱的最佳条件,确定通过调节p H值将磺化杯[6]芳烃与荷叶碱分离,并确定p H 12为最佳解离条件。实验结果发现,磺化杯[6]芳烃增溶提取效果远超过环糊精,且对于传统水提取法磺化杯[6]芳烃进行提取后,无论是提取量还是纯度相都大大升高。最佳提取条件是冷浸提取,提取时间为1 h,加入的料液比为1:20,使用过5号筛的荷叶,磺化杯[6]芳烃:荷叶碱为0.4:1。最后以荷叶碱、奎宁为药物模型,研究磺化杯[6]芳烃对其与黄酮类、蒽醌类成分的分离效果。将生物碱类成分与黄酮类、蒽醌类成分混合后,磺化杯[6]芳烃可以通过选择性结合的作用将生物碱类成分很好的分离出来,并通过一部碱化分离得到纯品。3.本实验以奎宁、荷叶碱、苦参碱为模型药物研究磺化杯[6]芳烃作为药物载体对生物碱类客体分子进行包结,然后进行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实验发现络合物中生物碱类单体的释放条件与p H和自身的水溶性有关。水溶性较好的生物碱类药物(苦参碱)其包合后体外释放行为与其单体成分相似。对于水溶性差的荷叶碱来说,不同p H下与磺化杯[6]芳烃络合后释放的效果均与单体有差别,其中p H 7.4最为明显。在p H 7.4条件下,荷叶碱@磺化杯[6]芳烃络合物释放最慢,其次是p H 4.5,释放最快的是p H 1.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确定了磺化杯[6]芳烃对多种中药单体成分的增溶作用,并初步研究了磺化杯[6]芳烃与生物碱类成分的相互作用,表明磺化杯[6]芳烃在可能对生物碱类中药单体成分产生增溶作用,进而探究其应用研究。期望将磺化杯[6]芳烃引入重要领域。
目的:为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药""COPD""AECOP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等为...
详细信息
目的:为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药""COPD""AECOP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2007-2017年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在简述COPD炎症机制的基础上,就中药单体成分对COPD的治疗作用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COPD的发生发展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结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等酶类以及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性介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白藜芦醇、黄芩苷、淫羊藿苷、七叶皂苷、木犀草素、黄连素、丹皮酚主要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κB、IL-8、TNF-α等炎性介质来延缓COPD的进展;淫羊藿苷、黄芪甲苷、葛根素主要通过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来实现抗氧化作用,改善患者肺功能;竹节参多糖等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来改善COPD症状。但目前绝大多数中药在化学单体成分和分子水平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故中药单体成分治疗COPD的具体途径和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