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传统正中开胸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都很低。但是随着人们,尤其是女性,对美观和创伤小的需求,大多数的患者开始寻求微创方法进行主动脉瓣手术。目前随着手术技术以及操作器械的快速发展,经右胸壁小孔入路的全胸腔镜手术已被广泛用于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二尖瓣成形以及二尖瓣置换手术。然而,关于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报道却很少见,这可能与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有关,主动脉根部空间小,操作难度大,影响了这一术式的开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时比较全胸腔镜和传统正中开胸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间主动脉瓣疾病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数据。根据手术方式,通过倾向性评分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全胸腔镜手术组(29名患者,9名女性,年龄51.65±11.79岁),和传统正中开胸组(31名患者,13名女性,年龄54.23±12.06岁)。结果:两组患者均没有死亡。全胸腔镜组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clamping,ACC)时间长于正中开胸组(CPB时间:177.66±43.23min vs 112.13±18.14min,分别为p<0.001;ACC时间:118.28±29.74min vs66.97±13.23min,分别为p<0.001)。但气管插管时间(14.19±9.25hours vs 23.97±18.93hours,p=0.015),术后住院时间(6.00±1.69days vs 8.03±4.45days,p=0.025)要短于传统正中开胸组。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55.09±26.93hours vs 61.48±44.80hours,p=0.509)和胸腔引流(229.76±125.01ml vs 273.23±103.18ml,p=0.146)与正中组相比,虽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全胸腔镜组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全胸腔镜组有2例患者因出现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瓣周漏中转开胸手术治疗。结论:与传统正中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术对比,全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不匹配现象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周期、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院外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评估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流速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的观察价值,以及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年使用短期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比较了解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情况;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问卷量表得出再次出现症状患者比例、心功能分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根据患者置换瓣膜后有效开口面积大小将89例患者分为匹配组和不匹配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0.85cm2/m2定义为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根据每个患者身高体重计算其体表面积并通过心脏彩超测量患者有效开口面积,用以评估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周期、术后早期瓣膜开口面积、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院外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情况。单因素分析比较术后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年龄、性别、体表面积、身体质量指数、左室功能受损(EF<50%)、术后有效开口面积、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峰值流速、左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内径、术后EF值、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生物瓣的置换等相关因素,将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流速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的观察价值,以及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对象总数为89例,死亡患者共6人;通过SF-36量表评估,完成随访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平均总得分478.43±142.14;患者在术后1年相对基线调查示各维度及总得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但只有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和活力四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得出:术前不同EF值、NHYA分级及术后不同有效开口面积指数患者生存质量得分差异明显(p<0.001),且LVEF值越高、有效开口面积指数越大,得分越高;而肥胖、置换生物瓣以及高平均跨瓣压患者差得分较低(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生存质量与术前LVEF值及有效开口面积大小呈正相关,与身体重量指数及平均跨瓣压差大小呈负相关。研究对象中有25例(28.1%)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患者,2例严重不匹配;匹配组与不匹配组间患者性别、体表面积、身体质量指数、瓣膜类型(生物瓣的置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匹配现象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匹配组术后主动脉瓣流速、平均跨瓣压差、峰值压差明显低于不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统计分析,不匹配组死亡率高于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也高于匹配组(p<0.001)。可见不匹配现象对患者术后院外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存质量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中28例症状患者,症状组不匹配发生率为65.6%,无症状组不匹配发生率7.1%。年龄、女性、BMI、左室功能受损可能是患者出现症状的术前危险因素;生物瓣置换、高平均跨瓣压差、高跨瓣峰值流速可能是术后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左室功能受损(p=0.040,OR=1.57),高平均跨瓣压差(p=0.002,OR=3.34)是术后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生存质量较术前改善,但术前左室功能下降、肥胖、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术后高平均跨瓣压差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2.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常见,且可增加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院外死亡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在低EF值行手术治疗后,术后仍会有较高风险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同时高平均跨瓣压差可能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早期应重视平均跨瓣压差的变化。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