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诺如病毒包含10个基因组和49个基因型,人类的大部分感染由GⅠ和GⅡ基因组引起。诺如病毒疾病负担较重,并且在我国江苏省和广东省的报告率较高。诺如病毒暴发的流行特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了解不同暴露因素对暴发的影响,对于找出重点人群及防控的重点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构建数学模型是评估诺如病毒暴发传播动态、深入了解多项干预措施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的研究者在构建诺如病毒的传播动力学模型时纳入了多种仓室,也通过模拟参数来评价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但目前结合人群接触度、单次接触感染概率等参数进行诺如病毒暴发干预措施效果评估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我们的研究旨在结合真实世界疫情处置情况,对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建模研究,从而评价干预的效果以及对实际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建议。研究目的1.了解江苏省诺如病毒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暴发事件的传播机制并计算传播能力,比较暴露因素间的差异。2.量化防控措施的效果,确定模拟的疫情达到实际疫情防控水平的条件,确定重点措施即隔离以及其他措施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如何影响暴发,确定干预措施联合实施的效果是否优于仅实施两项措施的效果,并为诺如病毒暴发的科学高效防控提供理论证据。3.将前期构建的模型推广至其他地区,比较暴发流行特征的同时验证诺如病毒暴发传播动力学模型及干预措施评估方法在其他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方法1.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暴发报告以及疾病自然史数据构建数据库。2.根据数据库信息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并计算累积罹患率;构建SEIAR和SEIARW模型以计算暴发事件的传播能力;利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暴露因素间累积罹患率和传播能力的差异;计算干预措施有效性指标来对江苏省诺如病毒暴发的防控进行综合评估;构建SEIARQ和SEIARWQ模型,通过改变隔离系数δ、接触度系数h和单次接触感染概率h1,模拟干预措施效果。3.根据构建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和干预措施模型,分别分析发生于广东省的两起特殊暴发场景下的诺如病毒疫情的传播特征,模拟具体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4.使用EXCEL2019(Microsoft)对数据进行录入、清洗和整理。使用Berkeley Madonna v8.3.18软件进行数据的拟合、部分参数的参数估计以及干预措施的模拟。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的是SPSS v20.0(SPSSInc.,Chicago,IL,USA)。使用EXCEL2019、Datamap for Excel 6.5插件对图表及表格进行绘制和展示。研究结果1.江苏省共报告206起诺如病毒暴发事件,其中145起暴发符合计算传播能力的条件。江苏省诺如病毒暴发的平均累积罹患率为2.6%(95%CI:2.6-2.7),平均传播能力为12.2(95%CI:10.7-13.6)。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2012年至2018年,暴发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苏南地区的暴发数量多于苏北地区;城市地区的暴发数量多于农村地区;暴发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发生疫情的地点大多是学校,尤其是小学。经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对诺如病毒基因型的分析显示,病毒的优势基因型每2-3年变化一次。分别就平均累积罹患率和平均传播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暴露因素间的平均累积罹患率均有明显的差异,仅部分不同的场所类型之间平均传播能力有差异。2.在145起暴发中,有131起暴发的干预措施有效性指数超过99.95%。对两起不同传播途径的暴发进行模拟发现:对于经接触传播的暴发,可以确定模拟结果接近实际结果的条件:(1)发现与隔离病例的比例达到10.54%(δ=0.08)+接触度降低100%(h=0)+任意单次接触感染概率水平(h1=0-1),(2)发现与隔离病例比例达到10.54%(δ=0.08)+单次接触感染概率水平降低100%(h1=0)+任意接触度水平(h=0-1);在相同的单次接触感染概率和接触度下,隔离系数的增加会导致累积病例数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当仅实施两种干预措施时,累积罹患率最小仍大于40%。对于经水或食物传播的暴发,可以使模拟结果接近实际结果的条件为:(1)发现与隔离病人达到13.06%(δ=0.1)+接触度降低100%(h=0)+任意单次接触感染概率水平(h1=0-1),(2)发现与隔离病人达到13.06%(δ=0.1)+单次接触感染概率水平降低100%(h1=0)+任意接触度水平(h=0-1);累积病例数会在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隔离比例的增加出现下降趋势;仅实施两种措施时,累积罹患率最小值仍超过41.83%。3.对广东省一所卫生学校发生的一起造成360个病例并持续了 12天的诺如病毒暴发进行了流行病学描述,利用统计方法初步确定了事件的危险因素为接触病例和呕吐物;传播动力学结果显示,干预前传播能力为8.78,干预后为1.08E-7,如果不采取干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