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爱泼斯坦病毒感染(Epstein-Barrvirus,EBV)引起的儿童时期常见的发热性疾病,免疫机制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cell receptor-1,PD-1)是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一种免疫抑制因子,其在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中均发挥一定作用。PD-1与其配体结合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在免疫抑制和促进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PD-1与IM的研究非常少且存在争议,PD-1在IM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检测IM患儿中PD-1的表达,探讨PD-1在IM中的作用。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课题为一项前瞻性研究,收集自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于本院确诊的IM患儿共33例纳入实验组,同时将于我院门诊体检的30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的相关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IM患儿是否发热及热程、是否存在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是否合并肝功能损害、呼吸系统(如发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血液系统(如出现血小板减少症、贫血等情况)等其他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和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proportion of atypical lymphocytes,ALY%)、淋巴细胞亚群、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依据IM患儿不同疾病阶段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根据患儿不同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重症组;根据IM患儿不同年龄、不同热程、是否存在肝功能损害及不同ALY%进行分组。采集IM患儿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进行相应抗体标记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D-1的表达水平。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健康儿童(31.84±5.16)%相比,IM患儿急性期(62.58±9.02)%、恢复期PD-1表达水平(40.36±9.24)%均明显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急性期PD-1表达水平(62.58±9.02)%较恢复期(40.36±9.24)%显著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轻症组(62.46±9.09)%、重症组PD-1表达水平(62.91±9.36)%较健康儿童(31.84±5.16)%均显著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IM重症组(62.91±9.36)%与轻症组(62.46±9.09)%相比,PD-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急性期IM患儿1-3岁、4-6岁、7-14岁三组间PD-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1.09±6.33)%、(62.89±10.40)%、(64.79±10.87)%,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两两比较组间PD-1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中热程<7天(63.05±8.82)%、热程≥7天(62.28±10.45)%两组间PD-1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中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63.96±11.76)%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61.68±6.90)%相比,PD-1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中0%0.05)。结论:***患儿PD-1表达增加,说明PD-1可能参与IM的发病。***-1在疾病不同时期表达不同,可能作为病程的监测指标。3.本实验中IM患儿轻重症之间PD-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其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指导意义尚不明确;PD-1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不同热程、不同ALY%及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7±7.2)岁。临床表现典型三联症(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9例(30.6%),白细胞计数增多36例(58.1%),淋巴细胞占比≥0.50有56例(90.3%),异型淋巴细胞占比≥0.10有55例(88.7%),肝损伤51例(82.3%)[转氨酶≤10倍正常值上限42例(42/51,82.4%)],脾脏肿大26例(41.9%),肝脏肿大11例(17.7%),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阳性34例(54.8%),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定量中位数4.24 lg cp/m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淋巴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占比、EBV-CA-IgM阳性率、E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非肝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37,P=0.038)。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生肝损伤概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