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详细信息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CMR)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临床治疗后远期随访期间右心室功能及心肌应变的变化。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CTO并于治疗前后2次完成CMR检查的患者13例。采用CVI425.10软件测量左、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参数及右心室心肌应变参数,比较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13例患者2次CMR检查的间隔时间为259~1168 d,平均间隔时间为(500.08±228.34)d。就左心室参数而言,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治疗前增大,左心室质量较治疗前降低[148.35(141.70,181.66)mL vs 140.08(116.42,170.90)mL、77.78(52.41,100.24)mL vs 56.07(47.59,89.93)mL、(113.67±16.81)g vs(127.14±22.99)g,P均<0.05],其余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参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就右心室参数而言,治疗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质量(RVM)均较治疗前增大[(144.52±25.14)mL vs(118.46±28.08)mL、(71.51±14.59)mL vs(55.62±15.93)mL、(35.05±7.31)g vs(30.43±5.95)g,P均<0.05],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等右心室功能参数及各项心肌应变参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治疗后远期随访期间,冠状动脉CTO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参数RVEF及心肌应变保持稳定,但结构参数RVEDV、RVESV及RVM均增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