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空巢老人数量迅速增加,伴随着一系列老年健康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仍然很高,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在农村空巢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居首位。高血压的慢性进展、治愈难度大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较为困难,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较为薄弱,他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更加紧迫和显著。然而,由于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医疗需求仍然得不到充分满足。因此,改善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医疗服务利用至关重要,在当前国内提倡新型养老模式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互助养老”的背景下,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的概念产生了广泛关注。研究社会资本对老年群体医疗服务的改善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我国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60岁及以上)医疗服务利用的现状,并分析不同层面社会资本因素对其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以社会资本为出发点,为改善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提出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2021年6-7月在山东省菏泽、济南、威海进行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横断面问卷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经过数据提取、整理、剔除和合并等步骤,最终纳入有效样本数为835人。研究变量包括患者个人基本特征、社会资本信息以及医疗服务利用状况。在社会资本测量方面,使用个体层次的”资源生成器”量表来评估患者个体层次社会资本存量,并通过社会信任、互惠和互助来测量村庄层次社会资本指标。本研究对样本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社会资本状况及医疗服务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统计描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影响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利用医疗服务的相关因素。此外,使用了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利用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上述分析过程主要借助了 STATA 16.0软件进行。研究结果(1)采用“资源生成器”量表测量了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个体社会资本,结果显示,个体总社会资本的平均得分为(18.66±4.13),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各维度得分归一化处理后,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日常生活资源、困境应对资源、专家咨询资源、技能资源。在村庄社会资本层面,54.61%的患者村庄信任高,53.89%的患者村庄互惠高。(2)医疗服务利用方面,835名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过去一年发生门诊服务利用的患者有390人,占46.71%;共139名患者过去一年发生住院服务利用,占16.65%;共78名患者发生应就诊未就诊的情况,占比9.34%;发生应住院未住院情况的患者有23名,占比2.6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拥有医疗保险、就医决策由配偶和他人做出、有慢性病共病、测血压频率高、自评健康状况差、日常生活资源少的患者门诊服务利用更多(P<0.05);有医疗保险、有最低生活保障、非每日外出、外出有难度、至最近医疗机构时间为6分钟及以上、就医资金来源子女储蓄或其他、有慢性病共病、自评健康状况差、生活满意度差、个体总社会资本低、日常生活资源少的患者住院服务利用更多(P<0.05);自评经济状况不是中等、与子女关系较差、BMI(Body Mass Index)正常、生活满意度较差、个体总社会资本低、日常生活资源更少、专家咨询资源更少、困境应对资源更少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应就诊未就诊(P<0.05);女性、有最低生活保障、至最近医疗机构时间低于10分钟、测血压频率为每半月一次、个体总社会资本低、日常生活资源更少、专家咨询资源更少、困境应对资源更少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应住院未住院(P<0.05)。(4)两水平Logit回归模型显示,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专家咨询资源(OR=1.192,P=0.005)对样本地区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门诊服务利用存在正向影响,日常生活资源(OR=0.870,P=0.006)对患者门诊服务利用在负向影响;村庄互惠(OR=0.502,P=0.030)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存在正向影响,个体总社会资本(OR=0.941,P=0.024)、日常生活资源(OR=0.820,P=0.003)、村庄信任(OR=0.601,P=0.026)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存在负向影响;个体总社会资本(OR=0.936,P=0.014)、专家咨询资源(OR=0.799,P=0.015)越高患者发生应就诊未就诊的可能性越低。结论与建议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地区的农村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社会资本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不高,应就诊未就诊和应住院未住院发生情况相对较少。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日常生活资源越高,利用门诊服务利用、住院服务的概率越低,专家咨询资源
目的:国内学者较少关注失能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且鲜有关于失能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本研究在系统地剖析我国失能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的来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促进失能中老年人公平利用医疗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使用2011年-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选择2011年-2018年年龄≥45岁的中老年人,剔除无效和缺失数据后,通过校正家庭层面无应答的个人权重,提高样本数据代表性。借鉴安德森模型进行描述统计、有序Logistic和线性回归分析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探索其影响因素。运用集中曲线和集中指数分析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并借助集中指数分解探讨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的因素。结果: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纳入失能中老年人分别为3838人、2580人、2729人和3889人。研究发现:(1)影响失能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因素有健康自评状况、慢性病的数量、医疗保险、家庭经济状况等。(2)失能中老年人门诊和住院次数趋向公平,但门诊和住院费用存在不平等,且住院费用不平等明显高于门诊,医疗服务利用偏向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人群。2013年-2015年,集中曲线向公平线移动,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有所缓解。(3)2011年-2018年,失能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贡献率绝对值高的因素是:需要特征中的健康自评状况和赋能资源中的家庭经济状况。结论:我国失能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整体趋向缓解,但仍需进一步改善,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可考虑对失能中老年人有所倾斜,以保障民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借鉴安德森模型中的政策因素、需要特征、赋能资源,同时兼顾门诊和住院服务,应以预防、诊治和康复为重点,满足失能中老年人健康需求,整合赋能资源,缩小失能中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差距,为失能中老年人提供“门诊+家庭医生”诊疗和巡访问诊,加强住院失能中老年人分级诊疗和康复治疗等连续性服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