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7 篇 期刊文献
  • 23 篇 会议
  • 8 册 图书
  • 5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152 篇 电子文献
  • 1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21 篇 历史学
    • 117 篇 中国史
    • 4 篇 世界史
    • 2 篇 考古学
  • 24 篇 法学
    • 12 篇 政治学
    • 10 篇 社会学
    • 4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篇 法学
    • 1 篇 民族学
  • 5 篇 文学
    • 3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教育学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论经济学
  • 2 篇 管理学
    • 2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军事学
    • 1 篇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主题

  • 153 篇 南北议和
  • 45 篇 袁世凯
  • 44 篇 孙中山
  • 38 篇 辛亥革命
  • 22 篇 革命党人
  • 18 篇 南北和平会议
  • 14 篇 唐绍仪
  • 13 篇 伍廷芳
  • 13 篇 武昌起义
  • 12 篇 临时大总统
  • 10 篇 同盟会
  • 10 篇 南京临时政府
  • 9 篇 徐世昌
  • 7 篇 临时政府
  • 7 篇 北洋军阀
  • 7 篇 清政府
  • 7 篇 辛亥革命时期
  • 6 篇 冯国璋
  • 6 篇 北洋政府
  • 6 篇 军政府

机构

  • 5 篇 中山大学
  • 3 篇 天津师范大学
  • 3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3 篇 广东海洋大学
  • 3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2 篇 复旦大学
  • 2 篇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
  • 2 篇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
  • 2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
  • 2 篇 北京大学
  • 2 篇 吉林大学
  • 2 篇 苏州大学
  • 2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2 篇 武汉大学
  • 1 篇 堪萨斯大学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 1 篇 香港珠海学院
  • 1 篇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 1 篇 苏州科技学院

作者

  • 3 篇 王爱云
  • 3 篇 萧致治
  • 3 篇 段云章
  • 2 篇 赵建文
  • 2 篇 谢俊美
  • 2 篇 张建宇
  • 2 篇 周彦
  • 2 篇 马铭德
  • 2 篇 杨早
  • 2 篇 李学智
  • 2 篇 李洪珍
  • 2 篇 资料室
  • 1 篇 吴蔚
  • 1 篇 张恺新
  • 1 篇 季云飞
  • 1 篇 李学峰
  • 1 篇 张国淦
  • 1 篇 刘兴华
  • 1 篇 石玉凤
  • 1 篇 邹晓辛

语言

  • 152 篇 中文
  • 1 篇 英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南北议和"
15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南北议和与孙中山让位问题之我见
收藏 引用
学习与探索 1991年 第5期 137-142页
作者: 周彦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历史系
以孙中山最终让位于袁世凯而结束的南北议和,客观上带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方面,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由于袁世凯上台,实行了新的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导...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南北议和问题(1918-1920)的社会舆论
南北议和问题(1918-1920)的社会舆论
收藏 引用
作者: 赵建文 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1918-1920年间的南北议和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进行之期,国内思想界空前活跃,各种报纸、期刊大量发行,众多社会团体、知识精英对于议和相关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国民参与议和的广度及深度殊非民元议和可比。本文以当时报刊为主要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徐世昌与1919年南北议和
收藏 引用
历史档案 2008年 第1期21卷 108-114页
作者: 景东升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历史系 讲师524048
1919年的南北议和运动,是“全国一致呼吁的南北两大主要竞争集团通过谈判求得和平的可能性,在徐世昌继冯国璋任总统之后突然出现了”1。作为北洋元老的徐世昌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策划和推动了这一重大事件。这场运动是内外环境交织下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列强与南北议和的政争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16年 第7期 112-126页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辛亥南北议和第二、三次会议之间,袁世凯对于唐绍仪提出的通过召集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的议案,迟迟未作答复。他虽然大权在握,但在亲贵、革军、尤其是列强的压力之下,必须竭力保持平衡,避免局面失控。列强本来赞成君主立宪的居多,随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1919年南北议和期间陕西划界电文选
收藏 引用
民国档案 1991年 第1期 61-71页
作者: 王作霦
先外祖张瑞玑先生(1872~1928),山西省赵城人。字衡玉,号(羊患)窟野人。癸卯进士。清末历任陕西省韩城、兴平、长安、临潼、成宁县知县。辛亥后任山西省财政司长,民政长、国会参议员、国会非常会议议员、陕西划界使等职。先生系同盟会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唐绍仪与辛亥南北议和
收藏 引用
历史研究 1990年 第3期 131-141页
作者: 丁贤俊 陈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华书局
唐绍仪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1911年和1919年两次南北议和,他都是一个方面的主角。本文试就唐绍仪在1911年南北议和中的政治态度和历史作用,进行简略的考察,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一、对于辛亥议和的再认识 1911年12月中旬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安福国会与1919年南北议和
收藏 引用
民国档案 2014年 第3期 84-92页
作者: 贾德威 刘会军 吉林大学文学院 132012
1919年南北议和是在国际和国内和平气氛高涨、人民渴盼统一的背景下及南方军阀、总统徐世昌、北方政府各有所图的形势下促成的。由于参加议和的北方代表多系安福系成员,所以长期以来,破坏南北议和的帽子便完全扣在了安福国会的头上。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英国与1919年的中国南北议和
收藏 引用
历史档案 2002年 第1期15卷 115-120页
作者: 张北根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副教授10008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即将召开,这对当时中国战乱的时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侵华,从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向中国扩张。欧战结束后,英、美、法等帝国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南北议和期间的黎元洪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 1993年 第12期 60-63页
作者: 刘云波 湖南省社科院历史所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黎元洪一直是以复辟势力的代表载入史籍。因为此,黎元洪在首义之初投入革命营垒,与革命党人并肩反清的历史常为研究者们忽略不提。其实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袁世凯诱和至清帝退位,即南北议和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袁世凯与南北议和新论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 2002年 第2期 76-80页
作者: 农伟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100006
对于辛亥革命时期的袁世凯及南北议和,过去学术界多持否定意见。本文通过重新考察袁世凯自武昌首义后“奉旨出山”,主倡南北议和,逼迫清帝退位,最后当选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时期的主要史料,对袁世凯在中国历史这一关键时刻所扮演的角色...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