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81 篇 期刊文献
  • 11 篇 会议
  • 9 篇 报纸
  • 3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20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9 篇 历史学
    • 34 篇 中国史
    • 22 篇 世界史
    • 2 篇 考古学
  • 45 篇 教育学
    • 44 篇 教育学
    • 1 篇 体育学
  • 31 篇 文学
    • 2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3 篇 新闻传播学
  • 27 篇 哲学
    • 27 篇 哲学
  • 19 篇 法学
    • 9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7 篇 政治学
    • 5 篇 法学
    • 2 篇 社会学
    • 1 篇 民族学
  • 13 篇 艺术学
    • 11 篇 美术学
    • 1 篇 艺术学理论
    • 1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7 篇 管理学
    • 4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工商管理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4 篇 工学
    • 2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主题

  • 204 篇 古今之变
  • 42 篇 司马迁
  • 19 篇 天人之际
  • 19 篇 成一家之言
  • 18 篇 《史记》
  • 15 篇 究天人之际
  • 9 篇 历史观
  • 6 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
  • 6 篇 政治
  • 5 篇 现代性
  • 5 篇 董仲舒
  • 5 篇 史学家
  • 5 篇 列传
  • 5 篇 原创性
  • 5 篇 史学
  • 4 篇 韩非子
  • 4 篇 郑樵
  • 4 篇 史学理论
  • 4 篇 太史公
  • 4 篇 汉武帝

机构

  • 7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5 篇 南开大学
  • 4 篇 清华大学
  • 4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西南大学
  • 3 篇 同济大学
  • 3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2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2 篇 华南师范大学
  • 2 篇 复旦大学
  • 2 篇 兰州大学
  • 2 篇 西北师范大学
  • 2 篇 山东大学
  • 2 篇 上海交通大学
  • 2 篇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
  • 2 篇 北京大学
  • 2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
  • 2 篇 《浙江社会科学》编...
  • 2 篇 武汉大学

作者

  • 4 篇 李维武
  • 3 篇 柯小刚
  • 2 篇 任剑涛
  • 2 篇 耿传明
  • 2 篇 付酉
  • 2 篇 高全喜
  • 2 篇 李涛
  • 2 篇 陆航
  • 2 篇 盛洪
  • 2 篇 王利华
  • 2 篇 张志强
  • 2 篇 吴承明
  • 2 篇 林硕
  • 2 篇 ren jiantao
  • 2 篇 陈岸瑛
  • 2 篇 倪培民
  • 2 篇 万冲
  • 2 篇 王业文
  • 2 篇 瞿林东
  • 2 篇 张兴成

语言

  • 20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古今之变"
20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古今之变与学科内外——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5年 第2期 219-225页
作者: 宋声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100086
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应先明了学人研究的古今之变及其背后“儒林”与“文苑”的升降问题。当人们习惯性地说出“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之类的话语时,习焉不察的是这类言语里的“文学”并非中国固有的“文学子游子夏”中的“文献博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古今之变与公私德行的现代理解
收藏 引用
文史哲 2020年 第4期 5-22,165页
作者: 任剑涛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北京100084
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是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循内部解释脉络,公私德行的关联与偏重需要一个平衡摆;以外部解释的理路,公私德行的功能与效用需要确定兼综性。如何平衡与兼综,需要一个社会坐标。古今之变,是分析公私德行状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古今之变:中国平等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现实超越
收藏 引用
探索与争鸣 2016年 第11期 104-108页
作者: 宋进 苑申成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241 周口师范学院 河南周口466001
在汉语语言的词汇里,平等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出现的概念,类似于汉语言文字中"齐"或者"同"等概念。中国历史上的平等观念从最初古代思想家们所提出的"人性相同",到农民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提出的&q...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 2019年 第4期 101-109页
作者: 刘晓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经过晚清"小说界革命"与民初"文学革命"的双重变革,中国小说文体完成了古今交替与中西交融的演变,呈现出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观念。20世纪以来的小说史书写大多无视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通史家风”与“断代为史”:在古今之变与王朝正统之间
收藏 引用
史学月刊 2020年 第7期 14-19页
作者: 王记录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
讨论“通史家风”,离不开对“断代为史”的认识,这不仅是因为“通史”和“断代”是传统历史编纂的两种基本格局,是古代史家“观察历史的两种视野”(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6~84页),而且是因为“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儒家公私一德与家国一体的形而上学基础——从中西之争而非古今之变的角度看
收藏 引用
文史哲 2021年 第1期 75-89,166页
作者: 赵炎 辽宁大学哲学院 辽宁沈阳110036
公私德之辨的背后,不是已成定局的“古今之变”,而是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各自政治体制不同的“中西之争”。中西之争在规则(政治秩序)与执行规则之能力(德性)的双重张力中展开。这首先体现为对规则执行者是否应当具有道德之善的不同态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古今之变
收藏 引用
读书 2016年 第6期 3-14页
作者: 盛洪
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解,多以为是发愤励志之言。最近读来,我认为似乎还有深意。这里面包含了太史公对历史的深刻洞见,至今人们并未领悟。比如"通古今之变"。其中之"变"是演变之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重审西方思想“古今之变”的实质与出路——以《逻辑学》对柏拉图主义的重构为例
收藏 引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 第5期64卷 14-24,235页
作者: 庄振华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暨哲学学院 西安710119
针对西方思想“古今之变”问题,更重要的不是论定“变好”还是“变糟”(那样很可能导致以局部性史实覆盖甚或替代历史的根据与未来),而是寻找西方文明在深层次维系其生命力的东西,即在现代转化并延续其核心理念的方式。黑格尔《逻辑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韩非子对古今之变的论说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 第5期62卷 37-46页
作者: 白彤东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先秦思想主流将历史与先圣先贤的言行当作规范性的来源,但韩非子却将其作为他政治理论的研究与解释的对象,这种对历史的态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更接近。他对尧舜之道的超越性的否定,来自于他的古今之变理论。他认为,古代人少物多,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人性与政治关系的古今之变——以性善论与性不定论为视角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 第4期39卷 22-33,228,229页
作者: 李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暨实践哲学研究中心 北京102488
讨论人性与政治(或制度)的关系问题,需要放在古今之变的视域之下,也不能只停留在人性善或人性恶的层次,而需要深入到人性或灵魂的层次,探讨究竟是哪个部分在主导实践行为中的善与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洛克、休谟等,讨论人性与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