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任务的不断深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助力脱贫攻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后简称“土地增减挂”)作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落实耕地保质保量,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方针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A省“土地增减挂”项目多、分布广、情况复杂,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推广及深化,传统审计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不再能够应对特殊困难,尤其是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方法和地理信息,更新传统审计思维,提高审计效率效果,是目前“土地增减挂”审计面临的迫切难题。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近年发展迅猛,为迎接“土地增减挂”审计中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本文致力于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总结分析“土地增减挂”审计的难点和重点;二是研究GIS可以应对审计中的哪些难题;三是梳理GIS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类难题。本文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于GIS在审计中的运用以及A省“土地增减挂”审计项目,首先交代了“土地增减挂”审计以及GIS的概念及要素,分析总结“土地增减挂”审计的特点和GIS的具体功能,探究利用GIS进行“土地增减挂”审计的优势;再者详细分析了A省“土地增减挂”审计从审前准备到审计整改阶段的具体过程,探讨如何用GIS开展数据分析,搭建了具体实施框架;最后总结和反思A省“土地增减挂”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背后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建议。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土地增减挂”审计的过程,以及将GIS嵌入审计步骤的路径。研究表明,GIS可以为“土地增减挂”审计提供更可靠的判断依据,提高审计效率和革新技术方法。GIS契合“土地增减挂”项目地块的时空分布格局,确定拆旧复垦地块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GIS能够帮助审计人员确认地块类型,确定审计疑点,聚焦审计重点,从而评价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生产和分配的合理性。与此同时,GIS的可视化、建模分析、图层套合等技术,革新了传统审计的审计模式,真正从大数据出发,以土地占补平衡、占优复优的治理结果为导向,落实审计全覆盖。但同时也存在GIS软件功能单一、数据安全风险较大、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如解决上述不足,更完善地利用GIS,将为“土地增减挂”审计提供新思路和新技术,促进审计现代化信息建设。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