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95 篇 期刊文献
  • 54 篇 会议
  • 21 篇 学位论文
  • 2 篇 科技报告

馆藏范围

  • 1,07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20 篇 哲学
    • 720 篇 哲学
  • 115 篇 历史学
    • 68 篇 考古学
    • 52 篇 中国史
    • 3 篇 世界史
  • 84 篇 法学
    • 36 篇 社会学
    • 27 篇 民族学
    • 26 篇 政治学
    • 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法学
  • 84 篇 文学
    • 5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9 篇 新闻传播学
    • 10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57 篇 艺术学
    • 49 篇 美术学
    • 3 篇 艺术学理论
    • 3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2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23 篇 理学
    • 12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9 篇 地理学
    • 1 篇 生态学
  • 22 篇 教育学
    • 22 篇 教育学
  • 17 篇 管理学
    • 11 篇 工商管理
    • 4 篇 公共管理
  • 12 篇 工学
    • 4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建筑学
    • 2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1 篇 经济学
    • 9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理论经济学
  • 3 篇 农学
  • 3 篇 医学
    • 2 篇 中医学
    • 2 篇 中西医结合

主题

  • 1,072 篇 大乘佛教
  • 101 篇 小乘佛教
  • 94 篇 中国佛教
  • 54 篇 印度佛教
  • 44 篇 佛教思想
  • 40 篇 佛教艺术
  • 39 篇 原始佛教
  • 38 篇 鸠摩罗什
  • 36 篇 菩萨
  • 32 篇 上座部
  • 31 篇 佛陀
  • 30 篇 婆罗门教
  • 30 篇 佛教传入
  • 29 篇 密教
  • 29 篇 上座部佛教
  • 28 篇 婆罗门
  • 27 篇 人间佛教
  • 27 篇 佛教文化
  • 26 篇 佛法
  • 26 篇 释迦牟尼

机构

  • 32 篇 北京大学
  • 17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3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 13 篇 四川大学
  • 12 篇 南京大学
  • 10 篇 西北大学
  • 9 篇 上海大学
  • 9 篇 武汉大学
  • 8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7 篇 兰州大学
  • 7 篇 南开大学
  • 6 篇 香港中文大学
  • 6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5 篇 复旦大学
  • 5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5 篇 苏州大学
  • 5 篇 厦门大学
  • 4 篇 西南民族大学
  • 4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
  • 4 篇 杭州佛学院

作者

  • 17 篇 姚卫群
  • 10 篇 黄夏年
  • 9 篇 华方田
  • 9 篇 李利安
  • 8 篇 程恭让
  • 7 篇 喻静
  • 7 篇 胡晓光
  • 7 篇 黄心川
  • 7 篇 张文良
  • 6 篇 孙昌武
  • 6 篇 楼宇烈
  • 6 篇 方立天
  • 6 篇 潘桂明
  • 5 篇 湛如
  • 5 篇 王孺童
  • 5 篇 黄陵渝
  • 4 篇 李向平
  • 4 篇 杨曾文
  • 4 篇 刘元春
  • 4 篇 赖品超

语言

  • 1,070 篇 中文
  • 2 篇 英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大乘佛教"
107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大乘佛教
收藏 引用
四川统一战线 1996年 第5期 24-24页
作者: 薇炜
大乘佛教,亦名大乘,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的佛教派别。音译“摩河衍那”。“摩诃”是“大”义,“衍那”谓“乘载”(如船、车)或“道路”。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檗之彼岸。
来源: 评论
大乘佛教
收藏 引用
四川统一战线 2013年 第11期 27-27页
作者: 林纾威 四川
佛教于公元110年左右发生分裂。坚持传统的被称为上座部佛教,坚持改革戒律的被称为大众部佛教。其后几百年里,上座部和大众部又分裂和融合成20个部派。这一时期称为“部派佛教时期”。由于印度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冲...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
收藏 引用
中国宗教 2004年 第7期 38-39页
作者: 赵哲伟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一、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地位菩萨在大乘佛教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是大乘佛教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化身.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菩提'是觉、智、道的意思;'萨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乘佛教的慈善观及其现代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宗教 2009年 第8期 48-50页
作者: 张映伟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佛教并没有一个与"慈善"直接对应的概念,不过佛教有一个类似的核心概念,就是布施。可以说,佛教的布施观包含了佛教慈善的本质。慈悲和智慧是大乘佛教修行的核心,而布施直接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隐含着其智慧的修行,是大乘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魏晋南北朝大乘佛教对妇女精神风貌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年 第1期 62-67页
作者: 张勇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大乘佛经中一些有关男女平等、女子作"转轮王"、男女性爱等内容,被如实地传译到中土。受此影响,当时女性积极追求与男性的平等,具有较强的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意识和相对淡薄的贞节观念,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回应:从后殖民对东方学的批判着眼
收藏 引用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3期40卷 30-39页
作者: 赖品超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虽然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诠释受到他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影响,甚至是受到传教使命驱使,但他的进路迥然不同于具殖民色彩的东方学,并且在动机和态度上颇为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他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没有强调东西方宗教观念之间的差异,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舞蹈之比较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舞蹈之比较
收藏 引用
作者: 朱佳囡 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由悉达多·乔达摩也就是我们所知的释迦牟尼所创立,创教之后经过本祖以及给地的信徒四处传教而传播上世界各地,至今,佛教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三大宗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教团的发展和教徒的改革以及教义上的理解不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乘佛教修心的人文价值探索
大乘佛教修心的人文价值探索
收藏 引用
作者: 加央旦增 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还有很多人误认为佛是神,而对于佛教的学习和研究等等当作为一种纯宗教信仰,宗教研究。其实,与其说佛是神,还不如说佛是人。季羡林先生曾有言“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翻开佛教典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红楼梦》所蕴涵的大乘佛教思想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 2009年 第1期 111-125页
作者: 杨志贤 厦门大学历史系 361021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各种文化元素交融其中。大乘佛教一些重要的思想元素,如救度思想、性空幻有、般若智慧、大乐思想、神秘主义等始终贯穿在《红楼梦》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之中。
来源: 评论
奥义书与大乘佛教的发生
收藏 引用
哲学研究 2010年 第3期 115-122页
作者: 吴学国 南开大学哲学系
日本著名的东方学家中村元曾说:“在印度思想中,最大正统为吠檀多,最大异端是佛教,二者的相互关系影响了印度精神史。”(Nakamura,1983,P.131)大多数印度思想史家认为,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乃是从被称为“吠陀终结”(吠檀多)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