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5及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等相关数据,使用定序回归模型分析了消费结构升级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消费结构升级会降低社会公平感,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和城乡的异质性。通过构建调...
详细信息
基于2015及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等相关数据,使用定序回归模型分析了消费结构升级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消费结构升级会降低社会公平感,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和城乡的异质性。通过构建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消费结构升级通过降低机会公平感和结果公平感降低社会公平感,而转移支付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会在这一影响机制中产生负向的调节效应。因此,政府应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中央转移支付从而降低消费结构升级对社会公平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研究目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而体育锻炼对改善居民抑郁程度的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没有统一的定论。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预防抑郁;体育锻炼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情绪来改善抑郁,而且体育锻炼对改善抑郁的有着中等和较大的效果。同时体育锻炼也被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来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状况,尤其是对抑郁症状效果显著;当然也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体育锻炼对改善抑郁的效果不明显,指出体育锻炼只是单纯的在提高情绪时对缓解抑郁有作用,但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善。体育锻炼的改善效果在不同特征居民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如青少年长期参加慢跑可能改善抑郁状态,锻炼干预对抑郁老年人的积极影响高于未抑郁老年人;对不同国家不同居民的影响也是普遍存在的。国内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的认可的,但体育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从心理和生理生化以及社会学角度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释。在生物学影响机制的研究方面表明,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等浓度的升高,从而降低抑郁情绪;认为神经递质在神经之间以及神经与肌肉之间起传递信号作用,抑郁的人经常出现胺分泌量减少的情况,如多巴胺等的减少,因此,身体锻炼刺激了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对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认为通过体育锻炼能改变某一心理因素,如通过以持续一定时间的中小强度运动为干预手段认知、自我效能、态度等,从而改善抑郁情绪;其心理学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自我效能、注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综合研究意力分散和认知失调等发挥作用。从生物学、心理学角度都表明体育锻炼是一种较好调节心理情绪的方式,也证实有规律、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能产生一系列对焦虑和抑郁患者的情绪效应,从而积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鲜有研究利用全国人群的大样本,从多维度视角探究体育锻炼与抑郁程度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使用2021年中国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从个体特征、生活满意度、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层面考察哪个是降低抑郁症状的最有力因素,探析不同个性特征下体育锻炼降抑郁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对影响体育锻炼降心情抑郁程度的原因进行全面剖析。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2021年中国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由中国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设计与实施,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是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本研究关注的18岁及以上的居民,因此将18岁及上人群纳入研究对象,对无效变量和缺失变量进行剔除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0037个。研究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我国居民的抑郁程度和体育锻炼的占比情况;其次通过定序嵌套回归模型,分析个性特征、生活满意度、健康状况、体育锻炼与居民抑郁程度的关系,探究哪种因素是降低抑郁的强有力因素呢?;最后从不同个性特征探析体育锻炼对减低抑郁程度的异质性。研究结果:(1)相比于生活满意度、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是降低抑郁症状有有力的影响因素,体育锻炼不仅对个体具有心理效应,也能通过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等体育锻炼手段有效的降低抑郁情绪。(2)体育锻炼的降心情抑郁程度效应存在学历、年龄、性别、婚姻、居住地区的差异性。(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20~39岁居民降抑郁程度的效用最为明显。对低学历和中等学历居民的降抑郁程度效用高于大学学历居民,可能是教育水平越高,其单位时间的工作价值更大,承受的经济压力更大,从而限制其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而影响降抑郁程度效应。体育锻炼对男性、已婚居民的降抑郁程度显著效应高于女性和其他婚姻状况,体育锻炼通过提高自信心、增加社会交往来提高居民幸福感,成为了居民心理转变的调节器。市/县中心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降抑郁程度影响是最为明显的,乡镇是降抑郁程度最小的,可能源于城乡居民对体育锻炼认知的差异,也可能是锻炼设施完善的差异,造成了体育锻炼降抑郁效应的居住地区差异。研究结论: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中基层体育设施,丰富居民的休闲娱乐文化生活,激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来调节居民的身心变化,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