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为公司重要的治理机制,其所设立之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能,就是在确保财务报表的品质。从美国安隆案之後,台湾外财务报导相关弊案陆续爆发,使得审计委员会组成之专业性备受讨论。台湾证券交易法参考美国沙氏法案之规定,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至少一人应具备会计或财务专长,目的就是希望藉由会计或财务之专业经验加强审计委员会的运作与功效,并自2007年开始施行。而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审计委员会中选任两位或两位以上之会计专家,代表董事会、管理阶层及股东们相信较多数的会计专家更能在审计委员会里发挥监督的功用。过去文献研究发现美国沙氏法案颁布之後,公司管理阶层用以操纵盈余之行为,由以往之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改为查核上较困难之实质盈余管理。本研究以2007年至2009年间设置审计委员会之公司为观察值,参考Roychowdhury(2006)之研究,以异常营运活动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及异常裁决性费用做为衡量实质盈余管理程度之指标,并依循DeFond et al.(2005)之分类,将审计委员会成员区分为具有会计背景之会计专家、不具会计背景之财务专家及非财务专家等三类,探究审计委员会会计专家多寡对实质盈余管理之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审计委员会设置两位或两位以上之会计专家,对於异常营运活动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及异常裁决性费用均达到显着的抑制效果;若仅有一位会计专家,对三项实质盈余管理指标则皆未达显着水准。因此,研究结果发现当审计委员会会计专家愈多,越能减少公司实质盈余管理之情形。
本研究之目的在验证实质盈余管理、错误评价与董事会特性间之关联。参考Rhodes-Kropf, Robinson, and Viswanathan(2005)与Chi and Gupta(2009)所采之权益价值高估值估计模式来衡量企业错误评价之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前期错误评价...
详细信息
本研究之目的在验证实质盈余管理、错误评价与董事会特性间之关联。参考Rhodes-Kropf, Robinson, and Viswanathan(2005)与Chi and Gupta(2009)所采之权益价值高估值估计模式来衡量企业错误评价之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前期错误评价会导致次期实质盈余管理增加。虽然,本研究未发现董事会特性与实质盈余管理间具有显着关联性,但部分证据显示董事会特性可降低前期错误评价与实质盈余管理间之关联性。
本文以2003年至2012年间台湾上市(柜)公司为研究对象,参照Roychowdhury(2006)及Cohen, Dey, and Lys(2008)衡量实质盈余管理之模式,从公司管理阶层观点评估会计师产业专业、审计公费及是否具向上操控应计盈余诱因後,在跨越前...
详细信息
本文以2003年至2012年间台湾上市(柜)公司为研究对象,参照Roychowdhury(2006)及Cohen, Dey, and Lys(2008)衡量实质盈余管理之模式,从公司管理阶层观点评估会计师产业专业、审计公费及是否具向上操控应计盈余诱因後,在跨越前期盈余门槛的特定动机下对於实质盈余管理之运用情况。实证结果显示,公司管理阶层经评估会计师具有较高的产业专精程度,考量产业专家会计师可能对裁决性应计项目有较大的抑制,将倾向运用操纵销货之向上实质盈余管理以跨越前期盈余门槛。公司管理阶层评估若给付较高的审计公费,预期将可能引发会计师与公司间较高的经济依存度,会计师不致过度干涉公司对裁决性应计项目的操纵,公司管理阶层倾向减少对向上实质盈余管理之整体运用。最後,公司若具有向上操控应计盈余诱因,整体而言,管理阶层於会计年度间显着采用向上实质盈余管理之活动,显示向上操控应计盈余诱因实则隐含公司强烈向上操纵盈余之整体动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