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541 篇 期刊文献
  • 107 篇 学位论文
  • 2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67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86 篇 哲学
    • 485 篇 哲学
  • 440 篇 文学
    • 326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83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49 篇 新闻传播学
  • 282 篇 教育学
    • 259 篇 教育学
    • 14 篇 体育学
    • 10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263 篇 艺术学
    • 82 篇 美术学
    • 7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57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0 篇 艺术学理论
    • 22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211 篇 法学
    • 184 篇 社会学
    • 20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1 篇 民族学
    • 8 篇 政治学
    • 1 篇 法学
  • 63 篇 管理学
    • 42 篇 公共管理
    • 15 篇 工商管理
    • 4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30 篇 历史学
    • 22 篇 中国史
    • 9 篇 考古学
    • 2 篇 世界史
  • 22 篇 工学
    • 13 篇 建筑学
    • 5 篇 城乡规划学
    • 3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8 篇 经济学
    • 8 篇 应用经济学
  • 8 篇 理学
    • 2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4 篇 医学
    • 2 篇 临床医学
  • 3 篇 农学
  • 1 篇 军事学

主题

  • 1,671 篇 审美主体
  • 339 篇 审美客体
  • 217 篇 审美对象
  • 194 篇 审美活动
  • 69 篇 审美关系
  • 67 篇 审美意识
  • 64 篇 欣赏主体
  • 61 篇 审美价值
  • 57 篇 审美心理
  • 55 篇 翻译美学
  • 54 篇 审美经验
  • 53 篇 审美体验
  • 52 篇 审美感受
  • 45 篇 审美过程
  • 43 篇 文学作品
  • 42 篇 审美教育
  • 42 篇 审美能力
  • 40 篇 艺术作品
  • 40 篇 审美情感
  • 39 篇 创作主体

机构

  • 18 篇 山东大学
  • 14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3 篇 湖南师范大学
  • 11 篇 四川大学
  • 11 篇 南开大学
  • 10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10 篇 云南师范大学
  • 9 篇 江西师范大学
  • 9 篇 安徽大学
  • 9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9 篇 武汉大学
  • 9 篇 辽宁大学
  • 8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8 篇 南京大学
  • 8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8 篇 郑州大学
  • 8 篇 徐州师范大学
  • 8 篇 西北大学
  • 8 篇 中南大学
  • 7 篇 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8 篇 张晶
  • 6 篇 刘伟林
  • 6 篇 王建高
  • 6 篇 彭立勋
  • 6 篇 邵桂兰
  • 6 篇 邹广文
  • 6 篇 陈彤
  • 5 篇 潘涌
  • 5 篇 吴功正
  • 5 篇 chen tong
  • 4 篇 赵伯飞
  • 4 篇 林一樵
  • 4 篇 王朝闻
  • 4 篇 张天喜
  • 4 篇 杨健平
  • 4 篇 常存文
  • 4 篇 朱鲁子
  • 4 篇 马大康
  • 4 篇 李天道
  • 4 篇 江业国

语言

  • 1,67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审美主体"
167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主体的重构——从审美主体到短视频时代下的欲望主体
收藏 引用
名作欣赏 2025年 第8期 76-78页
作者: 杨煜姣 宝鸡文理学院
主体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尼采的纯粹审美主体已经消逝,人类变成了欲望的主体。在尼采看来,人类应摆脱个人欲望,超脱自我欲望,进入物我合一的酒神世界,创造出彰显生命光彩的酒神艺术。在短视频时代,依靠大数据算法,短视频操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印文学审美主体再解读——徐志摩与泰戈尔艺术思想比较略论
收藏 引用
名家名作 2025年 第3期 21-23页
作者: 王梓钧 雷学颜 四川文理学院
从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史来看,印度作家泰戈尔与诸多中国现代作家之间有着深切的联系。泰戈尔与徐志摩从相闻、相识到相知,在心灵沟通以及诗歌创作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契合。试图分析泰戈尔与徐志摩的诗歌主客一体、追求无限、寄情自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主体性的未来范式何以可能——以美学现代问题下的康德“准-有机体”范式为进路
收藏 引用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 第3期 8-21页
作者: 张道中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现代问题作为审美现代性的主问题式,聚焦主体性及其细化特征以直接回应现代性生活范式迭代下的主体变况。而今,以二维递归逻辑生成的人工智能已渐迭代为三维耦合逻辑建构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并由此对美学主体的概念构建产生颠覆性影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主体与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现代哲学 2004年 第2期 79-87页
作者: 郝长墀 武汉大学哲学系 湖北武汉430072
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主体在音乐功能实现中的作用
收藏 引用
河北学刊 2011年 第4期31卷 253-255页
作者: 王磊 冯羿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61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11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具有政治、宗教、认知、教育、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取决于音乐本身的审美品质和审美价值,而且取决于音乐审美主体的个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意志、人生体验、音乐审美能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主体:感兴论的价值生成前提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3期53卷 71-80页
作者: 张晶 张佳音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北京100024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系
在中国古典美学感兴论的研究中,阐述者大多对感兴论中所包含的重视外物触发作用的内涵格外关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机制的主导理论,感兴论的确是以感物和偶然为基本内涵,感兴就是审美主客体偶然遇合的创作冲动,是艺术精品得以产生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论述
收藏 引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2期29卷 143-147页
作者: 董小玉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重庆市400715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进行剖析 ,研究“前写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 ,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来源: 评论
审美主体视野下的审美文化自由意识探析
收藏 引用
理论导刊 2009年 第2期 86-87页
作者: 吴建新 赵伯飞 朱海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西安710071
审美文化是人类诸种审美性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的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从最根本的意义看,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因而具有自由意识的本质特征。
来源: 评论
审美主体的精神结构概说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 1993年 第6期 53-57页
作者: 刘守安
审美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的诸种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只有在审美关系中,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的人才成为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性质的事物才变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由于审美活动主要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年 第3期 3-34页
作者: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题材表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构成了现代“自我”之觉醒的隐喻和表征。《沉沦》所关涉的疾病叙事,一方面关涉着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则讲述了一个现代的感性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本文试图分析郁达夫的疾病叙...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