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8 篇 期刊文献
  • 3 篇 学位论文
  • 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5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7 篇 文学
    • 26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1 篇 哲学
    • 21 篇 哲学
  • 8 篇 法学
    • 5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 篇 政治学
    • 3 篇 社会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历史学

主题

  • 54 篇 审美反映论
  • 9 篇 审美意识形态论
  • 7 篇 王元骧
  • 6 篇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 4 篇 卢卡契
  • 4 篇 文学反映论
  • 4 篇 主体性
  • 4 篇 卢卡奇
  • 4 篇 钱中文
  • 4 篇 马克思主义美学
  • 3 篇 新时期
  • 3 篇 马克思主义
  • 3 篇 审美意识形态
  • 3 篇 译者主体性
  • 3 篇 客观现实
  • 3 篇 审美主体
  • 3 篇 文艺理论研究
  • 3 篇 文学翻译
  • 3 篇 文学主体论
  • 3 篇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机构

  • 8 篇 浙江大学
  • 2 篇 复旦大学
  • 2 篇 湖北师范学院
  • 2 篇 安徽大学
  • 2 篇 山东大学
  • 2 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 2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 1 篇 苏州科技大学
  • 1 篇 江西财经大学
  • 1 篇 太原师范学院
  • 1 篇 西北师范大学
  • 1 篇 浙江工商大学
  • 1 篇 江西师范大学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襄樊学院
  • 1 篇 盐城师范学院
  • 1 篇 集美大学
  • 1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 篇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

作者

  • 6 篇 王元骧
  • 4 篇 刘书梅
  • 3 篇 张伟
  • 2 篇 王雄
  • 2 篇 liu shu-mei
  • 2 篇 张开焱
  • 2 篇 赵建逊
  • 1 篇 张婷婷
  • 1 篇 苏宏斌
  • 1 篇 ma longqian
  • 1 篇 范司永
  • 1 篇 廖雨声
  • 1 篇 liu yang
  • 1 篇 朱首献
  • 1 篇 童晓燕
  • 1 篇 李旭
  • 1 篇 li jia-jun
  • 1 篇 杨晓燕
  • 1 篇 赖大仁
  • 1 篇 su hongbin

语言

  • 5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审美反映论"
5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从“审美反映论”到“艺术人生”——王元骧教授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19年 第6期 84-92页
作者: 苏宏斌 浙江大学中文系
王元骧,男,1934年10月生于浙江省玉环县(今玉环市)楚门镇,祖籍浙江省永康县(今永康市)。1958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留校从事文学理、美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以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卢卡奇审美反映论学说的再认识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2年 第4期29卷 117-125页
作者: 王雄
本文重新检视了卢卡奇审美反映论学说,并作出了新的评价.作者认为,审美反映论构成了卢卡奇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础和主体框架,也是卢卡奇据以开展美学批评的出发点和理参照。从总体上看,卢卡奇审美反映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正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说开去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 2009年 第1期 25-30页
作者: 赵建逊 王元骧 浙江大学文学院
赵建逊(以下简称“赵”):王老师,近年来文艺理界对于“审美意识形态”的争非常激烈,想必您一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我来想听听您的一些意见。
来源: 评论
卢卡契对审美反映论的一个贡献──卢卡契“外化及其向主观回复”美学范畴的思想价值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 第2期38卷 45-52页
作者: 张伟
“外化及其向主观回复”范畴是卢卡契庞大审美反映论美学体系上的主要支点,卢卡契在这一范畴中揭示出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塑造一个“世界”来表现人类的自我意识,这个塑造的世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拟人化的反映。艺术的发展是人类自我意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审美反映论”到“综合创新”——对文艺学30年发展历程透视及建设的思考
收藏 引用
文艺评 2011年 第7期 14-19页
作者: 彭海云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文革”后的新时期,至今已经是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转型,反映在文艺学领域亦是如此,无是文学研究观念还是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我看来,总体而言,这一期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反映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From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y
从审美反映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From Perspective of A...
收藏 引用
作者: 刘书梅 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随着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经日益深入。多元系统、目的以及解构理等,分别从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原文文本的“真正意义”等角度对译者主体性有所研究。但是,作为译者主体性的一个主要方面,译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反映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从审美反映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收藏 引用
作者: 刘书梅 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随着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经日益深入。多元系统、目的以及解构理等,分别从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原文文本的“真正意义”等角度对译者主体性有所研究。但是,作为译者主体性的一个主要方面,译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反映论的再思考
收藏 引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2期26卷 42-46页
作者: 杨向荣 杨雪筠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湘潭411105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的基本命题,审美反映论有着非常深远的理渊源,而文学反映论经由别林斯基、恩格斯和毛泽东的丰富和发展,已成为审美反映论不可分割的理因素。审美反映论注入文学反映论审美的新鲜血液,使文学反映论获得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王元骧与“审美反映论”的理建构
收藏 引用
天中学刊 2020年 第3期35卷 6-17页
作者: 郑玉明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浙江杭州310023
新时期以来的审美反映论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理建构和90年代中期以后的理深化、演进两个发展阶段。在理建构期,王元骧的审美反映论研究主要是从认识的角度,充分挖掘了文艺活动的审美性质,对以审美情感反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艺术审美反映论的三个理层面及其关系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1999年 第1期 61-90页
作者: 叶纪彬
艺术审美反映论应包涵三个理层面,即"第一性"与"第二性"及其相互关系理层面,"辩证反映论"或"能动反映论"理层面和艺术审美反映论层面。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