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58 篇 期刊文献
  • 14 篇 学位论文
  • 5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47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56 篇 教育学
    • 152 篇 教育学
    • 4 篇 体育学
  • 123 篇 哲学
    • 123 篇 哲学
  • 79 篇 文学
    • 50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1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68 篇 艺术学
    • 25 篇 美术学
    • 19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14 篇 艺术学理论
    • 10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0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54 篇 法学
    • 33 篇 社会学
    • 1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 篇 政治学
    • 3 篇 民族学
    • 1 篇 公安学
  • 29 篇 管理学
    • 25 篇 公共管理
    • 3 篇 工商管理
  • 8 篇 工学
    • 2 篇 建筑学
    • 1 篇 机械工程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土木工程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城乡规划学
    • 1 篇 软件工程
  • 7 篇 历史学
    • 6 篇 中国史
    • 1 篇 考古学
  • 3 篇 理学
  • 3 篇 医学
    • 2 篇 临床医学
    • 1 篇 中西医结合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主题

  • 477 篇 审美实践
  • 31 篇 审美活动
  • 30 篇 审美教育
  • 18 篇 审美主体
  • 18 篇 美的实践
  • 18 篇 美学理论
  • 17 篇 美学思想
  • 16 篇 审美意识
  • 16 篇 美育
  • 15 篇 美学研究
  • 15 篇 审美能力
  • 12 篇 审美心理结构
  • 11 篇 审美价值
  • 11 篇 审美观念
  • 11 篇 审美对象
  • 10 篇 审美趣味
  • 9 篇 审美心理
  • 9 篇 美学
  • 9 篇 审美文化
  • 9 篇 审美情趣

机构

  • 11 篇 浙江大学
  • 5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5 篇 扬州大学
  • 5 篇 辽宁大学
  • 5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4 篇 华南师范大学
  • 4 篇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 4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4 篇 山东大学
  • 4 篇 南京艺术学院
  • 3 篇 广西艺术学院
  • 3 篇 西南大学
  • 3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3 篇 西北师范大学
  • 3 篇 江汉大学
  • 3 篇 苏州大学
  • 3 篇 沈阳音乐学院
  • 3 篇 长沙市音协
  • 2 篇 兰州城市学院
  • 2 篇 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7 篇 张正方
  • 6 篇 徐岱
  • 5 篇 张梦中
  • 4 篇 xu dai
  • 3 篇 祁志祥
  • 3 篇 肖舞
  • 3 篇 马国柱
  • 2 篇 林继中
  • 2 篇 周文杰
  • 2 篇 王建高
  • 2 篇 刘立魁
  • 2 篇 杨立元
  • 2 篇 姚文放
  • 2 篇 朱志荣
  • 2 篇 王尚寿
  • 2 篇 周婕
  • 2 篇 周志刚
  • 2 篇 黄颇
  • 2 篇 季进
  • 2 篇 邓利平

语言

  • 47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审美实践"
47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儿童日常生活的设计认知、审美实践与空间生产
收藏 引用
装饰 2021年 第7期 30-36页
作者: 熊嫕 南京艺术学院
儿童当下的境遇透射未来,儿童是历史、现在,也是未来。同时,研究者也无法否认自己始终会以成人视角推演儿童心理,以微观权力规定儿童以何种心态、姿态参与未来。儿童被置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世界,在成人批判日常生活、对问题求解的时候,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唐卡的审美实践:造像量度作为审美评价的社会过程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 2018年 第4期 94-103页
作者: 刘冬梅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在站博士后650500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是一种本土的美学观。依据文本阐释其审美法则与象征是传统的研究路径,却反映出民族美学的静态模式。美学的实践观则是主张还原到文化价值体系中,关注造像量度的审美评价及其表述的社会过程。在教学与创作时,审美活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审美实践审美乌托邦——评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
收藏 引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 第2期 76-79页
作者: 赵昌龙
90年代伊始,特里·伊格尔顿的新作《审美意识形态》就问世了。如果说70年代中期出版的《批评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对文艺理论最初的有价值的贡献,那么,新作无疑代表了他里程碑式的成就。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第二代...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兴”在魏晋审美实践中的语义转换
收藏 引用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4期9卷 80-84,89页
作者: 江云岷 韩国良 云南民族大学 昆明650031 南阳师范学院 南阳473061
在中国审美批评史上,人们对"兴"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如此,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者往往都把"兴"看作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其实"兴"在魏晋及魏晋之前的涵义是不同的,在魏晋之前取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对审美实践的印证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 2022年 第11期395卷 45-51页
作者: 朱志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41
美学思想源于审美实践。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许多是奠定在对审美现象特别是艺术实践的感悟、归纳的基础上的,也有许多是从创作体会和鉴赏、批评思想中提炼出来的,或是从审美现象的具体分析中概括出来的。审美意识是审美实践的产物,体现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学作为唤起身心双向爱欲的审美实践——基于《会饮篇》“爱欲阶梯”的省思
收藏 引用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 第5期39卷 37-47,F0003页
作者: 韩雪童 罗祖兵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武汉430079
教学是唤起身心爱欲的审美实践。为改变爱欲曲解带来的教学异化,亟需通过爱欲的澄明让教学重拾育人属性。在批判性继承苏格拉底“爱欲阶梯”的基础上,教学应以爱智者为师,从师生关怀性的交往中,激活身心在知识教学与个体成人中的双向爱...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无产阶级审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列宁美学思想学习札记
收藏 引用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3期 55-63页
作者: 梁一儒 宫承波 山东大学文学院
十月革命胜利后,卢那察尔斯基向列宁提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两条原则(路线):第一,人民需要精神食粮。但是除了传统文化,“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一点代替的东西都没有”。第二,无产阶级的新艺术不能凭空产生,不能失掉“文化的脉胳”。列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03年 第3期 5-13页
作者: 徐岱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310027
趣味虽被公认为审美实践的基本前提 ,长期来对其内涵的把握始终语焉不详。本文从趣味辨析入手 ,通过区分审美的感性快感与智性愉悦的层面 ,坚持审美反应是一种“在形而下的感觉中生成的形而上意识”。这表明 ,现代美学不仅有必要在本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关于社会性的审美实践的新探索──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读后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1994年 第3期 191-192页
作者: 罗筠筠
关于社会性的审美实践的新探索──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读后罗筠筠读罢姚文放的《现代文艺社会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书,使我对文艺社会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早在2000年前就已诞生的关于美学和文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自由与耽溺:从后现代伦理学到消费社会的审美实践
收藏 引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1期36卷 36-40页
作者: 李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