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异位风险因素评估体系,为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异位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2022年7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文献回顾,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及网站...
详细信息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异位风险因素评估体系,为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异位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2022年7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文献回顾,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及网站中发表的与PICC导管异位风险相关的文献,经全文筛选和提取,纳入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异位风险评估体系条目池;通过进一步课题组专家讨论,结合循证依据,拟定体系函询条目;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适用于血液病患者的PICC导管异位风险的评估体系标准。结果邀请25名函询专家:女24名,男1名,年龄(48.36±6.82)岁。经过2轮专家函询和修订,得出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异位风险因素包含4项Ⅰ级指标:患者因素、治疗因素、导管相关因素、操作因素,11项Ⅱ级指标,25项Ⅲ级指标。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4%、100%;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2和0.55(均P<0.05);专家权威系数为0.93。结论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异位风险评估体系专家认可度高,一致性好,具有临床实践与指导价值。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PICC异位病例,对年龄、性别、置管途径与导管异位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相关护理...
详细信息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PICC异位病例,对年龄、性别、置管途径与导管异位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相关护理策略。结果:60岁以上与60岁以下人群PICC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置管途径的人群PICC异位率存在差异,其中左上肢与右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肢贵要、正中、头静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右上肢贵要、正中、头静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与PICC异位无关。结论:PICC异位与患者年龄和置管途径选择有关,而与性别无关;为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置管部位宜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多数PICC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纠正。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