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至后期的共同结局.慢性肾功能不全通常是由于长期存在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或高血压肾病等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肾功能会进一步恶化,可能最终导致肾衰竭.慢性肾脏病(C K D)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结构与功能的慢性进展性破坏的疾病,一旦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的25%左右,即使解除原发疾病的始动因素,仍不可避免地发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肾小球主要结构肾小球血管中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内衬于血管内壁,是一层连续的扁平细胞,它能为保证血管壁表面光滑以使血管内的血液能够正常流动.CKD患者往往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尿毒症毒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毒素会导致炎症、氧化应激和促进血栓形成等,从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全身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本文拟对慢性肾脏病领域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尿毒症毒素在慢性肾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机理及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目的:比较高通量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FHD)与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两种治疗模式对尿毒症毒素清除及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 Related Protein 1,DKK1)、可溶性Klotho蛋白(sKlotho)表达的影响,探寻更...
详细信息
目的:比较高通量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FHD)与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两种治疗模式对尿毒症毒素清除及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 Related Protein 1,DKK1)、可溶性Klotho蛋白(sKlotho)表达的影响,探寻更高效的血液净化模式。方法:将92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6例。A组接受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B组接受高通量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毒症毒素、炎性因子指标、DKK1蛋白和sKlotho蛋白的水平,治疗后的血管钙化分级,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异同。结果:透析治疗前,两组患者毒素和炎性因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经6m治疗后,两组患者尿毒症毒素和炎性因子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且B组的血磷、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β2微球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白介素-6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透析前,两组患者DKK1蛋白、sKlotho蛋白水平无显著(P>0.05);透析后两组DKK1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sKlotho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并且B组的DKK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A组,sKlotho蛋白水平则显著高于组A(P<0.05)。B组的血管钙化严重程度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在清除中大分子尿毒症毒素、降低炎性因子指标和改善微炎症状态(MIS)、降低血管钙化程度方面均优于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一种更高效的透析模式。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