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1992—2021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对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21数据库,分析1992—2021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
详细信息
目的:分析1992—2021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对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21数据库,分析1992—2021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宫颈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因素对宫颈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21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为19.12/10万,死亡率为7.18/10万,比1992年分别升高了91.58%和33.46%。1992—2021年,中国宫颈癌年龄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每年升高0.70%,中国宫颈癌年龄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20%,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效应结果显示,1992—2021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在15~59岁呈升高趋势,60岁之后呈波动性降低趋势;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升高呈升高趋势。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2—2021年,中国宫颈癌发病风险呈升高趋势,2017—2021年发病风险最高(RR=1.06);宫颈癌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1992—1996年死亡风险最高(RR=1.07)。队列效应结果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高,死亡风险越低。结论:1992—2021年,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上升,但随着医学治疗手段的进步,标化死亡率有所降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老年群体死亡率增加。越晚出生的人群发病风险越高,提示在预防与健康教育方面仍需持续改进,以应对我国宫颈癌带来的公共健康挑战。
目的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中国1990—2019年胆道癌死亡趋势,为胆道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中1990—2019年20~84岁中国居民胆道癌的死亡数据,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
详细信息
目的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中国1990—2019年胆道癌死亡趋势,为胆道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中1990—2019年20~84岁中国居民胆道癌的死亡数据,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胆道癌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结果1990—2019年中国胆道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9年死亡率增加至2.42/10万,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分别增加至2.45/10万和2.39/10万,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1.46%,男性和女性分别增长了1.75%和1.07%。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男性和女性死亡风险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时期的推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出生越晚的男性死亡风险越高;出生越晚的女性死亡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胆道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群和越晚出生的男性死亡风险较高,胆道癌的防治工作应加强关注高危人群。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发病及死亡现状和长期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采用Joinpoint软件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在线分析工具,对1990—2019年中国PCa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90—2019年,中国PCa发病率由4.33/10万逐年增长至21.17/10万;死亡率由3.34/10万逐年增长至7.50/1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率由66.06/10万逐年增长至138.32/10万。Joinpoint结果显示,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发病风险随队列的增加而升高,死亡风险随队列的升高而降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PCa的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并且8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最高,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群应作为PCa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