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97 篇 期刊文献
  • 14 篇 会议
  • 8 篇 学位论文
  • 3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62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31 篇 文学
    • 196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1 篇 新闻传播学
    • 1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14 篇 哲学
    • 114 篇 哲学
  • 82 篇 艺术学
    • 63 篇 美术学
    • 1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8 篇 艺术学理论
    • 8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60 篇 教育学
    • 49 篇 教育学
    • 10 篇 体育学
  • 49 篇 法学
    • 20 篇 社会学
    • 14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8 篇 法学
    • 6 篇 政治学
    • 4 篇 民族学
  • 28 篇 管理学
    • 13 篇 公共管理
    • 7 篇 工商管理
    • 6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2 篇 历史学
    • 19 篇 中国史
    • 5 篇 考古学
    • 2 篇 世界史
  • 18 篇 工学
    • 5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建筑学
    • 3 篇 土木工程
    • 2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2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13 篇 医学
    • 10 篇 中医学
    • 3 篇 中西医结合
  • 8 篇 经济学
    • 5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理论经济学
  • 2 篇 理学
  • 1 篇 农学
  • 1 篇 军事学

主题

  • 622 篇 形而下
  • 256 篇 形而上
  • 15 篇 形而上学
  • 15 篇
  • 14 篇 作品
  • 12 篇 朱熹
  • 12 篇 作家
  • 11 篇 哲学
  • 10 篇
  • 10 篇 活着
  • 8 篇 文学创作
  • 8 篇 我自己
  • 8 篇 《老子》
  • 7 篇
  • 7 篇 太极
  • 7 篇 《易传》
  • 7 篇 本体论
  • 6 篇 文学
  • 6 篇 天地万物
  • 6 篇 程颐

机构

  • 9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7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6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6 篇 南京艺术学院
  • 4 篇 浙江师范大学
  • 4 篇 复旦大学
  • 4 篇 曲阜师范大学
  • 4 篇 清华大学
  • 4 篇 四川大学
  • 4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4 篇 北京大学
  • 4 篇 苏州大学
  • 4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南开大学
  • 3 篇 福建师范大学
  • 3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3 篇 山东大学
  • 2 篇 湖南大学
  • 2 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 篇 河北大学

作者

  • 5 篇 张立文
  • 3 篇 流泉
  • 3 篇 徐恩存
  • 3 篇 李美皆
  • 3 篇 冯友兰
  • 2 篇 荆琦
  • 2 篇 汪天亮
  • 2 篇 黄伟林
  • 2 篇 徐克谦
  • 2 篇 岁币
  • 2 篇 陈赟
  • 2 篇 赵珊珊
  • 2 篇 王鸣久
  • 2 篇 王迅
  • 2 篇 马士达
  • 2 篇 潘永辉
  • 2 篇 吴以岭
  • 2 篇 朱德生
  • 2 篇 朱汉民
  • 2 篇 李建春

语言

  • 622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形而下"
6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形而下与形而上:屎溺的文化认知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 第1期43卷 45-51页
作者: 邓启耀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在某些社会民俗和宗教信仰中,屎溺可能成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在非常意识形态情境中,屎溺可能升华为圣物,也可能变成巫术法器。出于某种反传统的观念,屎溺之器可以升格为"艺术"经典。而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屎溺的认知又有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近代分离——《易》与经学时代中国学者的学术兴趣
收藏 引用
周易研究 2005年 第2期 52-57页
作者: 林桂榛 杭州师范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36
近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乃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学术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大规模分离。而汉以来"独尊儒术"的实现,《易》作为儒家主要经籍以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关于“可译/不可译”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考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2期47卷 149-156,173页
作者: 高宁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200241
本文从形而上与形而下视角,通过《静夜思》英译与日译的对比,对"可译/不可译"展开讨论。可译/不可译主要取决于可说/不可说之上。在形而上层面,可译性是第一位的;在形而下层面,可译与不可译处在互以对方为生存条件的关系之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形而下者谓之道——关于中国思维具体性特征的考察
收藏 引用
探索与争鸣 2001年 第1期 32-35页
作者: 吾淳 上海师范大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原是《易传》对精神与器物的界定与划分,其本意大致是:道也即精神是无形的,而器也即器物则是有形的。本文用其反语来描述中国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性。对中国思维的研究表明:其更偏好或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形而下的描写 形而上的追求——《废都》与西方现代非理性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收藏 引用
兰州学刊 2017年 第6期 38-43页
作者: 李晓卫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贾平凹的《废都》是一部褒贬不一,曾引起广泛争议的长篇小说。文章认为不论如何去评价,这部作品还是体现了其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它在思想和艺术上既受到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又表现出与西方现代非理性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的契...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新释——兼论《系辞》的宇宙论
收藏 引用
周易研究 2023年 第6期 50-61页
作者: 郭沂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山东曲阜273165
历代学者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读都存在问题。在《系辞》原文中,这两句话冠以“是故”,表明是对前面“乾坤其易之缊邪”一段的进一步推论和说明。《系辞》中的“易”有《易》之书、易道和宇宙本原三种用法,而“缊”...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形而上,还是形而下,这是一个问题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 2002年 第2期 30-32页
作者: 王纪人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形而上学可谓一词多义.在当代中国人的概念里,它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是把事物看成分割的、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恩格斯也认为形而上学是孤立地看事物,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但形而上学的原始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与经济问题的形而下分析
收藏 引用
读书 2011年 第11期 12-18页
作者: 安佳 不详
亚里士多德用大树做比喻,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个部分:树根部分是最基础的第一部分,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即metaphysics,中译《形而上学》;作为主体的树干部分是第二部分,即物理学;表现为树枝的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这个树根,也就是这...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关心“形而下
收藏 引用
读书 2000年 第4期 122-128页
作者: 张辉
余英时先生在其所著《现代儒学论》的“序言”中 ,明确表达了他的学术关怀的“形而下”取向。他说 :“如果用宋儒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划分 ,那么 ,我可以说本书论现代儒家仅限于‘形而下’的部分。”仅限于“形而下”?这仅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形而上与形而下:后形而上学的解读——王船山的道器之辨及其哲学意蕴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4期44卷 93-100页
作者: 陈赟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上海200062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 ,王船山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区分作出了不同于宋明儒家的理解。他的理解主要从两个前提出发 :第一 ,之谓与谓之之辨 ,通过这两个语词的区分 ,王船山明确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不是世界固有区域的客观划...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