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量是作物长势和土壤肥力状况监测的重要指标,是作物产量估测的基本因子。因此,实现作物生物量的快速、准确动态监测对及时做出农作物管理决策,实现精准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高光谱技术具有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且光谱信息丰富的优点,为快速、无损监测作物生物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作物冠层高光谱特征易受生长时期、盐胁迫程度、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高光谱估算模型精度有限,其适应性和稳定性也随之下降;且土壤背景一直是生物量估算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有效估算生物量,必须有效消除土壤干扰;此外,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很难实现对地下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同步监测,因而有必要寻找合适的原位、无损监测方法,以实现对作物地上地下的同步监测。我国土壤盐渍化区域面积广泛,小麦是盐渍化区域主要的栽培作物,且上述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盐渍土区小麦生物量遥感监测的瓶颈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n本文围绕盐胁迫下小麦生物量高光谱监测中的问题,开展了4方面的研究:1)布置不同土壤含盐量的小麦种植微区30个,获取并分析四个小麦关键生长期株高、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根冠比、土壤含盐量以及冠层光谱等数据110组,研究不同生长期、不同土壤含盐量下小麦长势的盐胁迫响应特征;2)基于桶栽和大田实验,利用微根管法对盐胁迫下小麦根系生长分布进行连续监测,建立其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模型;3)研究提取净植被光谱并去除土壤干扰的有效方法;4)建立小麦地上、地下以及总生物量高光谱PLSR估算模型,同时与传统根冠比法小麦地下生物量估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n(1)土壤盐胁迫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在同一生长期不同盐胁迫下小麦生长状况差异明显,小麦株高、植被覆盖度、地上、地下以及总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在37.01~77.42%之间,基本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在同一生长期,不同土壤含盐量(土壤含盐量≤2 g kg-1和>2 g kg-1)下的小麦各生长参数差异较大,且在分蘖期、拔节期以及孕穗期,两种盐胁迫条件下的小麦生长参数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此外,土壤含盐量与小麦株高、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0.76、-0.48、-0.51、-0.50和0.37,表明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能够显著降低小麦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而增加小麦根冠比。由此可见,小麦主要通过减少地上生物量而增加地下生物量的物质分配来适应盐胁迫环境。\n(2)基于微根管技术获得的小麦根长密度与土钻法所得结果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为0.91(n=98,桶栽实验)和0.85(n=186,大田实验)。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小麦根系长度逐渐减小生长深度逐渐变浅,且到孕穗期盐胁迫影响最严重。低盐分胁迫对小麦根长密度分布规律影响较小,而当土壤含盐量较高时影响较大,但是,不同土壤盐胁迫下小麦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均遵循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方程R2为0.96~0.99。由此可见,与传统破坏性取样方法相比,微根管技术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更好地获取小麦根系生长的相关参数,为盐渍化区域作物根系的原位观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n(3)基于光谱分离技术可有效去除土壤背景对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干扰作用。本研究引入盲源分离中的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NMF)技术,该技术无需源光谱信号的任何先验知识,且输出结果均为非负。研究结果表明,当植被覆盖度高于20%时,分离效果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升高而增强,且当植被覆盖度大于80%时,植被光谱角的角度均小于5°,表明NMF技术可有效地去除土壤的干扰,并提取净植被光谱。与基于原始混合光谱的小麦地上生物量估算结果相比,基于NMF分离植被光谱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估算模型精度得到明显提升。由此可见, NMF方法是盐胁迫下小麦生物量高光谱估算中较好的光谱处理方法。\n(4)利用基于原始光谱的PLSR模型可进行小麦生物量的估算,研究显示在拔节期对小麦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的预测精度最高,Rcv2分别达到0.82和0.81(n=30)。不同土壤含盐量下,对小麦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估算模型效果均较好;而对小麦地下生物量估算结果差异明显,当土壤含盐量≤2 g kg-1时,可以进行地下生物量的估算,但是当土壤含盐量>2 g kg-1时,基本无法进行地下生物量的估算。表明在盐渍土区域,基于冠层原始高光谱数据可以进行作物地上生物量的估算,但对地下生物量的估算仅适用于土壤含盐量较低的地区。\n与基于原始混合光谱的小麦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估算结果相比,基于NMF分离后植被光谱的估算模型建模和验证精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
逐渐增加的氮沉降导致土壤中持续的氮增长和快速的氮循环,影响树木及细根的生长过程。开展氮沉降对植物细根生长动态影响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森林地下生理生态过程(尤其是根系效应),对于实现全球变化条件下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高森林生产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水杉(Metaseg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根管技术原位观测不同氮处理条件下水杉细根出生、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动态过程,运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不同直径等级、不同根序等级、不同土层深度、不同出生季节根群的细根寿命,探讨不同氮沉降水平对水杉细根寿命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水杉细根直径等级和根序等级的增加,水杉细根的平均寿命、中值寿命和累计存活率均显著增加(除三、四级根间的累计存活率),说明细根直径和细根根序是水杉细根寿命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子。(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水杉细根的平均寿命、平均直径和数量在30~45cm达到最大,表层(0~15cm)水杉细根的累计存活率极显著低于深层细根(15~60cm),而深层细根存活率间差异不显著。(3)不同季节出生的水杉细根数量、平均直径、中值寿命均存在差异。不同季节同龄根群中位值寿命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春季、夏季、冬季同龄根群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秋季同龄根群的累计存活率与其他三个季节差异不显著。(4)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综合分析直径等级、根序等级、出生季节和土层深度对细根寿命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细根直径、根序等级、出生季节及土层深度均显著影响水杉细根的寿命。影响水杉细根寿命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序、出生季节、直径、土层深度。(5)不同氮沉降水平对细根寿命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通常在中低氮水平条件下,水杉细根数量增加,平均直径变大,细根寿命延长,而在高、极高氮沉降水平下,其对水杉细根影响减弱,甚至产生负效应。不同直径水平细根对氮有效性的响应不一致。N1显著延长了小直径(<0.3mm)水杉细根的寿命,而N4显著缩短了小直径(<0.3mm)水杉细根的寿命;N3和N4显著缩短了径级二水杉细根的寿命;N1显著延长了径级四水杉细根的寿命。比较不同根序等级水杉细根寿命发现:N1显著延长了一级根和四级根的寿命,N4显著缩短了一级根、二级根和三级根的寿命。而其他两个氮沉降水平对水杉细根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四种增氮处理中,0~15cm和45~60cm土层细根累积存活率都显著提高,细根寿命显著延长,但不同浓度氮水平影响程度不一致。在15~30cm土层中,N1、N2处理的细根寿命要显著高于对照样地,N3、N4处理细根寿命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在15~30cm土层中,四个氮沉降水平对细根寿命影响不显著。N1、N2、N4水平氮沉降显著延长了春季根群和夏季根群细根的寿命而只有N1水平氮沉降显著延长了秋季根群水杉细根的寿命,N4水平氮沉降显著缩短了冬季根群水杉细根的寿命。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综合分析表明,N1处理细根死亡危险率要显著低于对照,而N2、N3的死亡危险率则差异不显著,N4处理细根死亡危险率是对照样地的205%。随直径和根序等级增加,细根死亡危险率显著降低,秋季和冬季细根寿命则显著高于春季;但增氮条件下,深层细根的死亡危险率则高于表层。对影响水杉细根寿命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序、直径、出生季节、氮沉降水平、土层深度。
近几十来,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之一。逐渐加重的氮沉降水平已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树木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而树木细根(≤2mm)的生长和死亡过程(即细根周转)是森林生态系统碳(C)、氮(N)的地上和地下分配格局和养分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开展氮沉降对树木细根生长动态影响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森林地下生理生态过程(尤其是根系效应)对持续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和反馈机制,对于实现全球变化条件下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高森林生产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选择3种林龄(6、10、16年生)杨树(Populus deltoides)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氮沉降模拟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0 g N·m-2·a-1,N0)、低氮(5 g N·m-2·a-1,N 1)、中氮(15 g N·m-2·a-1,N2)、高氮(30 g N·m-2·a-1,N 3)4种浓度处理,探讨研究细根形态(直径、根序)、土层、出生季节和氮处理水平等因素对杨树细根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根寿命因林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随林龄增加,细根寿命延长,即6年生<10年生<16年生。随细根出生时间的延长,细根累积存活率逐渐下降,死亡率增加。(2)细根寿命随细根直径等级和根序等级增加而延长,累积存活率提高。3种林龄较细的细根(<0.3 mm、0.3~0.6 mm)累积存活率低于较粗的细根(>0.6mm),寿命较短。6年生和10年生的高根序(二级根和高级根)的累积存活率要显著高于一级根,而16年生的根序间细根寿命差异不显著。(3)细根寿命具有明显季节性规律和土壤层次性。3种林龄总体上均表现为细根累积存活率:春季<夏季<秋季,春季出生的细根寿命最短,秋季出生的细根寿命最长。3种林龄土壤表层(0~15cm)的细根累积存活率最低,细根寿命最短,深层细根累积存活率高于土壤表层。除6年生表层(0~15cm)细根中位值寿命高于15~30cm外,各林龄细根寿命随土层深度增加,细根寿命延长。(4)不同林龄杨树细根寿命对氮处理水平的响应不一致。总体上低氮(N1)延长了细根寿命,高氮(N3)缩短了细根寿命(除6年生外)。氮处理水平对不同直径、根序细根寿命的影响不同。低氮处理水平对细根直径影响较显著,延长细根寿命,而高氮(N2,N3)处理易降低细根存活率,缩短细根寿命。就根序而言,低氮提高了6年生和16年生一级根累积存活率,而对10年生影响不显著,高氮降低了10年生和16年生二级根和高级根细根累积存活率,对6年生影响不显著。且二级根和高级根的死亡趋势只有一级根的82.4%和82.7%,氮处理使3种林龄杨树人工林细根分支程度降低。氮处理水平对不同土层、出生季节细根寿命的影响不同。增氮处理提高了6年生15~30 cm和10年生15~30cm、45~60cm土层的累积存活率,以及提高了16年生0~15 cm,30~45 cm土层细根累积存活率,降低了6年生深层(30~45、45~60 cm)及10年生0~15 cm,30~45 cm细根累积存活率,细根寿命缩短。同时,氮处理对3种林龄春、夏季出生的细根的影响较显著,对秋季出生的细根影响不显著。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