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模式干预颈椎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指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满意度及经济指标的评估,了解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模式的管理效果,旨在提高颈椎病的防治水平,普及颈椎病的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知识,提高颈椎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方法: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的分组方法,将2016年12月到2017年5月在中山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就诊、或骨科病房住院后康复出院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5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颈椎病的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的健康宣教、定期复诊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使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进行评估,调查满意度情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干预后进行满意度、经济指标(住院率、门诊总费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满意度及费用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5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对照组75例,观察组75例。研究期间,观察组患者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4例,均因数次回访无效而脱落,其余患者均按要求完成干预过程及指标的评估。最终,实际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41例,其中观察组70例,对照组71例。2.本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付款方式、工作强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能力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临床分类、中医证候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方面,两组患者运动锻炼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医生的沟通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障碍方面,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方面,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率方面,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门诊总费用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观察时间较短有关。安全性评估方面,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未出现影响机体恢复的不良反应。结论:1.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模式能提高颈椎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模式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3.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模式能提高颈椎病患者的满意度。4.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模式能降低颈椎病患者的住院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