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77 篇 期刊文献
  • 48 篇 学位论文
  • 1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63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37 篇 文学
    • 170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59 篇 新闻传播学
    • 6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82 篇 法学
    • 118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47 篇 社会学
    • 10 篇 政治学
    • 5 篇 法学
    • 4 篇 民族学
    • 1 篇 公安学
  • 86 篇 教育学
    • 84 篇 教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85 篇 艺术学
    • 48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4 篇 艺术学理论
    • 1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8 篇 美术学
    • 6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28 篇 哲学
    • 28 篇 哲学
  • 23 篇 管理学
    • 11 篇 公共管理
    • 7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3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9 篇 经济学
    • 7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理论经济学
  • 8 篇 历史学
    • 6 篇 中国史
    • 1 篇 考古学
    • 1 篇 世界史
  • 5 篇 工学
    • 1 篇 建筑学
    • 1 篇 农业工程
  • 4 篇 理学
    • 1 篇 数学
  • 2 篇 农学
    • 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 篇 军事学
    • 1 篇 军制学

主题

  • 637 篇 接受主体
  • 79 篇 创作主体
  • 70 篇 思想政治教育
  • 32 篇 接受者
  • 29 篇 接受美学
  • 26 篇 文学作品
  • 22 篇 接受客体
  • 21 篇 传播主体
  • 17 篇 接受理论
  • 15 篇 接受过程
  • 15 篇 作家
  • 14 篇 主体性
  • 13 篇 审美价值
  • 13 篇 艺术接受
  • 13 篇 期待视野
  • 12 篇 审美意识
  • 12 篇 文艺创作
  • 12 篇 文学接受
  • 12 篇 接受活动
  • 11 篇 艺术作品

机构

  • 19 篇 信阳师范学院
  • 8 篇 东北师范大学
  • 6 篇 山东大学
  • 6 篇 郑州大学
  • 6 篇 广西师范大学
  • 5 篇 江西师范大学
  • 5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5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5 篇 山东师范大学
  • 4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徐州师范大学
  • 4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4 篇 中国矿业大学
  • 4 篇 厦门大学
  • 4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辽宁大学
  • 4 篇 中山大学
  • 4 篇 上海戏剧学院
  • 3 篇 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18 篇 刘居安
  • 4 篇 陈协
  • 4 篇 王立
  • 4 篇 张国伟
  • 4 篇 liu ju-an
  • 3 篇 潘涌
  • 3 篇 丁宁
  • 3 篇 王嘉
  • 3 篇 阮幸生
  • 3 篇 黄颇
  • 3 篇 佴荣本
  • 3 篇 杨保军
  • 3 篇 郭柏春
  • 3 篇 赖昭瑞
  • 3 篇 朱曼
  • 3 篇 戴剑平
  • 3 篇 周静
  • 3 篇 李茂华
  • 2 篇 zhou jing
  • 2 篇 陈军

语言

  • 63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接受主体"
63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接受主体的认知传播机制考察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年 第11期39卷 18-23页
作者: 李茂华 欧阳宏生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 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
认知传播接受主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接收、感知、识辨、判断、加工以及再传播功能的个体,其对信息具有能动认识与处理能力。在认知科学还未成为一门显学之前,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及心理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处于"暗箱...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接受和给付主体分析——基于110份接受主体和445份给付主体的问卷调查
收藏 引用
资源科学 2011年 第3期33卷 513-520页
作者: 牛海鹏 许传阳 李明秋 张安录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焦作454000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武汉430070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接受主体与给付主体确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和补偿机制构建的关键。文章首先基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概念、类型及其所引发的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其次,在对耕地保护主体类型划分及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研究主体接受主体的“知行合一”——比较教育理论建设跨文化的哲学对话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 2002年 第6期23卷 24-29页
作者: 王长纯 宁虹 丁邦平 首都师范大学
中外哲学是比较教育方法论建设的理论资源。在进行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的时候 ,应该展开跨文化的哲学对话。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主体意识的重视、对知行关系的论述 ,特别是对“行”的重视 ,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提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有界? 无界?——试论影像屏幕与接受主体的关系演变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 2023年 第1期 97-103页
作者: 黄颖 彭静宜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屏幕对于“我”来说,究竟是有界还是无界?本文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尝试以“单屏经典时期”“多屏融合时期”和“泛屏混沌时期”进行阶段划分,分别从“沉浸-忘我”“交互-融我”和“复浸-化我”的视角切入,来观照影像屏幕与接受主体之间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接受主体差异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
接受主体差异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袁少雅 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受自身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别等方面的影响,其气质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多样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差异性愈发明显。接受主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接受主体的能动性
收藏 引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1期22卷 41-43页
作者: 周秀萍
接受”一词已非其字面含义那样消极、被动,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意味,接受主体的能动性贯穿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具体表现在:1、隐含读者对创作有潜在作用,伟大作家心目中的隐含读者是“标准读者”或“理想读者”,它使作...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接受主体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
接受主体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尚权梓 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传播受体论: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的“接受主体性”
收藏 引用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年 第10期21卷 5-23+126页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思想交流、宗教观念传递和道德传承,是人类传播的三大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分属道、释、儒的庄子、慧能和王阳明,分别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他们的独特而共同之处,是认为传播的成败不在于"传",而在于"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谁是接受主体——《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再解读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1年 第2期 120-123页
作者: 王贵禄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识。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此前所有贵族化、西方化、个人化的文学传统与书写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它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年 第4期56卷 106-109页
作者: 刘居安 信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接受主体动力来源于客观外界因素刺激而引发的接受主体的内在矛盾运动和接受主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各种需要 ,受各种复杂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它可以分为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被动力和以自身需要为核心的内在主动力 ,两者相互作...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