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862 篇 期刊文献
  • 604 篇 报纸
  • 21 篇 会议
  • 9 篇 科技报告
  • 8 篇 学位论文
  • 1 册 图书

馆藏范围

  • 6,50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858 篇 教育学
    • 3,815 篇 教育学
    • 41 篇 体育学
    • 5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493 篇 管理学
    • 1,404 篇 公共管理
    • 74 篇 工商管理
    • 60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5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10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620 篇 法学
    • 453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85 篇 政治学
    • 39 篇 法学
    • 27 篇 社会学
    • 14 篇 公安学
    • 12 篇 民族学
  • 436 篇 经济学
    • 386 篇 应用经济学
    • 58 篇 理论经济学
  • 305 篇 文学
    • 270 篇 新闻传播学
    • 24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2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37 篇 工学
    • 10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0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8 篇 软件工程
    • 6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5 篇 建筑学
  • 30 篇 艺术学
    • 9 篇 美术学
    • 8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8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5 篇 艺术学理论
  • 17 篇 医学
  • 15 篇 理学
    • 4 篇 数学
  • 11 篇 历史学
    • 8 篇 中国史
  • 4 篇 农学
  • 3 篇 军事学
  • 2 篇 哲学

主题

  • 6,505 篇 教育强国
  • 613 篇 中国式现代化
  • 574 篇 立德树人
  • 462 篇 科技强国
  • 375 篇 人才强国
  • 326 篇 教育家精神
  • 310 篇 高等教育
  • 293 篇 习近平总书记
  • 270 篇 基础教育
  • 260 篇 集体学习
  • 234 篇 科教兴国战略
  • 215 篇 自立自强
  • 213 篇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 176 篇 教育现代化
  • 171 篇 高质量教育
  • 167 篇 强国建设
  • 166 篇 拔尖创新人才
  • 148 篇 教育优先发展
  • 145 篇 高质量发展
  • 134 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机构

  • 198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12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88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77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67 篇 西南大学
  • 67 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
  • 58 篇 中国教育学会
  • 54 篇 清华大学
  • 54 篇 浙江大学
  • 50 篇 东北师范大学
  • 49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45 篇 华南师范大学
  • 38 篇 广西师范大学
  • 36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36 篇 北京大学
  • 34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33 篇 厦门大学
  • 27 篇 武汉大学
  • 26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25 篇 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8 篇 周洪宇
  • 34 篇 薛二勇
  • 30 篇 陈宝生
  • 26 篇 怀进鹏
  • 22 篇 马陆亭
  • 21 篇 顾明远
  • 20 篇 李健
  • 19 篇 张志勇
  • 17 篇 习近平
  • 16 篇 xue eryong
  • 16 篇 朱永新
  • 14 篇 zhou hongyu
  • 13 篇 杜玉波
  • 13 篇 丁雅诵
  • 13 篇 吴月
  • 13 篇 li jian
  • 13 篇 高书国
  • 13 篇 吴丹
  • 12 篇 王定华
  • 12 篇 何曼

语言

  • 6,50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教育强国"
650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实践理路
收藏 引用
思想教育研究 2025年 第2期 81-87页
作者: 吴艳东 杨思清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要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着力提升思政引领力,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保障教育强国建设。要从思政引领力彰显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把准教育强国人才培养方向、推动构建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背景下数智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 2025年 第4期 124-135+147页
作者: 谈苏欣 陈建华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在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数智技术成为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引擎。数智赋能为教育系统注入了新动能,其核心教育价值在于重塑人才培养范式,实现从“知识灌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形态、困境与进路
收藏 引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 第03期 80-87+202页
作者: 洪志忠 罗霞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动能。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新形态,推动精准化、场景化、协同化和混合式教学发展。然而,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高校教学的数字困境、主体困境、资源困境和价值困境。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三全育人”的价值旨趣与实践理路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5年 第2期 34-41页
作者: 庞君芳 祝鸿平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杭州310012
教育强国建设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举足轻重。新时代学校“三全育人”,关键在“全”,根本在“育”,核心在“人”。“三全育人”的价值旨趣在于其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是方向性、统领性、实效性的有机统一。当前“三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视角下教育公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
收藏 引用
统计与决策 2025年 第1期41卷 104-109页
作者: 车明佳 赵彦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 北京100088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北京100872
文章测算了我国1964—2022年“全国-区域-省份”三级教育基尼系数,利用时序分析、莫兰指数、Markov链,分析教育强国目标下教育公平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我国教育扩展和教育公平现状均有极大改善,初步具备教育强国特征,但正面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导向下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使命、困境与发展路向
收藏 引用
课程.教材.教法 2025年 第1期45卷 4-10页
作者: 宋乃庆 郑文虎 吴乐乐 西南大学 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重庆400715
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是新时代构筑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教育强国导向下基础教育课程应聚焦育人理念、育人体系、育人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困境,致力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优化教育服务供给、保障课程育人质量以及提升人民的教育满意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六力”框架下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构建研究
收藏 引用
教育科学 2025年 第2期41卷 1-8页
作者: 宣小红 惠文婕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六大特质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和发展框架,对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六力”需要实现价值统摄与学科逻辑整合...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建设的转型推进与政策路径
收藏 引用
中国电化教育 2025年 第2期 7-13页
作者: 薛二勇 闫鸿岗 李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北京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100875
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既需要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也需要明晰实践推进的政策方案和发展路径。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范式迭代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 2025年 第3期46卷 28-41页
作者: 公钦正 秦惠民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北京100089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100089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标志性任务,是我国教育发展模式发生历史转型的标识性举措,其核心在于超越工业化时代教育范式,打破束缚天赋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性障碍,构建和形成自然禀赋潜能释放的培养机制、制度环境、思想观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教育强国建设下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路
收藏 引用
中国远程教育 2025年 第3期45卷 111-124页
作者: 苏德 原子茜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对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影响。从本质上看,教育强国建设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具有逻辑上的不可分割性与功能上的协同互构性。面...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