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82 篇 期刊文献
  • 32 篇 学位论文
  • 13 篇 会议
  • 1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32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94 篇 历史学
    • 144 篇 中国史
    • 101 篇 世界史
    • 51 篇 考古学
  • 43 篇 文学
    • 23 篇 新闻传播学
    • 1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4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35 篇 法学
    • 23 篇 政治学
    • 17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0 篇 社会学
    • 2 篇 民族学
    • 1 篇 法学
  • 33 篇 教育学
    • 31 篇 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17 篇 管理学
    • 12 篇 公共管理
    • 4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16 篇 哲学
    • 16 篇 哲学
  • 8 篇 艺术学
    • 5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2 篇 美术学
    • 1 篇 艺术学理论
  • 7 篇 工学
    • 2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2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城乡规划学
  • 4 篇 理学
    • 2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数学
  • 3 篇 经济学
    • 3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3 篇 医学
    • 1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中医学

主题

  • 328 篇 新文化史
  • 22 篇 社会文化史
  • 21 篇 文化转向
  • 21 篇 社会史
  • 13 篇 史学研究
  • 12 篇 西方史学
  • 10 篇 彼得·伯克
  • 9 篇 文化
  • 8 篇 文化研究
  • 8 篇 文化史研究
  • 8 篇 新史学
  • 8 篇 技术史
  • 8 篇 林·亨特
  • 8 篇 书籍史
  • 7 篇 日常生活史
  • 7 篇 新社会史
  • 7 篇 罗伯特·达恩顿
  • 7 篇 碎片化
  • 7 篇 微观史学
  • 7 篇 概念史

机构

  • 28 篇 复旦大学
  • 15 篇 南开大学
  • 10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10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10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0 篇 北京大学
  • 9 篇 山东大学
  • 9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
  • 9 篇 东北师范大学
  • 7 篇 南京大学
  • 7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6 篇 东北大学
  • 6 篇 湖南师范大学
  • 5 篇 天津师范大学
  • 5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5 篇 上海大学
  • 4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 4 篇 河南大学
  • 4 篇 西华师范大学
  • 4 篇 浙江大学

作者

  • 14 篇 周兵
  • 10 篇 陈玉林
  • 6 篇 张仲民
  • 5 篇 zhou bing
  • 4 篇 余新忠
  • 3 篇 左玉河
  • 3 篇 邓金明
  • 3 篇 刘丹霓
  • 3 篇 chen yu-lin
  • 3 篇 魏本权
  • 3 篇 陈凡
  • 3 篇 liu danni
  • 2 篇 俞金尧
  • 2 篇 贺五一
  • 2 篇 韩启云
  • 2 篇 赵辉兵
  • 2 篇 郭辉
  • 2 篇 wang kang
  • 2 篇 王康
  • 2 篇 丁敏

语言

  • 32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新文化史"
32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文法实践、符号层累与记忆重构——新文化史视域下古代文章虚字观念的动态张力
收藏 引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 第2期 102-113,234页
作者: 余祖坤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武汉430079
古代文章虚字不只为精英阶层所关注和讨论,更广泛渗透到各阶层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在新文化史视角下重审古代文章虚字观念,可以看出,虚字不仅是文章结构、声调与情感表达的核心工具,更通过日常教育、科场规则和集体实践,演化为具有象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贵耳贱目”:新文化史视域下中国近代教学变革
收藏 引用
教育学报 2025年 第2期21卷 121-132页
作者: 王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成都610071
中国近代教学变革,并非一个孤立的教育现象,而是坐落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史境之中。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目学”与“耳学”地位的升降问题。在经塾、书院阶段,中国传统教学以“笔传之学”显其特色。随着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口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文化史的兴起与学的转向
收藏 引用
河北学刊 2017年 第2期37卷 41-46页
作者: 王晴佳 北京大学历史系 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
最近三十多年来,新文化史开始在学界盛行,它属于新学的一种潮流,强调对社会的一种整体研究,但它本身也是非常零散的,无多少规律可寻。西方的学传统与世界走向多元化为新文化史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自下而上社会的兴起也促进了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50卷 100-108页
作者: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200433
新文化史在过去20多年的西方历研究中已经成为显学,它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以往历的看法。其影响所致,渐有一切历都是文化史之势。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反思,并对新文化史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应用情况作了相应的述评。
来源: 评论
寸有所长而尺有所短:新文化史述评
收藏 引用
学理论研究 2013年 第1期 16-22页
作者: 俞金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在西方,新文化史的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90年代。“新文化史”研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在西方学界出现了。新文化史经典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E.P.汤普森著)在1963年问世,《夜间的战斗》(卡洛·金兹堡...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文化史视角下的“神湫”信仰——以陇东南地区为例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 2016年 第5期 130-135页
作者: 魏静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历史与丝绸之路研究所 兰州730070
"神湫"崇拜作为陇东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在历时期,备受国家和社会之推崇。通过对其的深度描写,以新文化史为研究范式,对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神湫"进行认知、感悟和解读并进一步阐释其在地方社会中所彰显的文化意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文化史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
收藏 引用
学理论研究 2013年 第1期 11-16页
作者: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据一线从事研究的年轻朋友说,新文化史不仅在西方学界方兴未艾,成果辉煌,即便在中国,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发展,也已成为学界令人瞩目的新兴学科,取得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这当然是学术界的喜讯。想起二十多年前的所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民国政治——海外民国近著评述
收藏 引用
2012年 第5期 135-144,191页
作者: 刘文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年来,海外用新文化史方法研究民国政治的代表性英文专著有《唤醒中国》、《塑造共和国民》、《公民之辩》与《迷信体制》,展示出新文化史所提供的与传统政治互补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新文化史重视核心概念和文化象征在历发展过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文化史的回顾与反思
收藏 引用
教学问题 2013年 第6期 46-52页
作者: 周兵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进入21世纪之后,的研究者们回顾20世纪西方学的时候,莫不惊叹在这个已不是“历学的世纪”里历学所取得的不同寻常的发展。19世纪里引以为傲的学成就,如历学的职业化和制度化、德意志的历主义传统、以兰克为代表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文化史与历学的“文化转向”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2007年 第4期 152-158页
作者: 周兵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新文化史的兴起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的一次重要的转折,"文化转向"是其显著的一个标志。历学的这一文化转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西方学主流从社会新文化史的转向;文化史自身由传统文化史新文化史的转向;...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