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11 篇 期刊文献
  • 58 篇 学位论文
  • 16 篇 会议
  • 7 篇 专利
  • 3 篇 成果

馆藏范围

  • 99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917 篇 医学
    • 755 篇 临床医学
    • 182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52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51 篇 中西医结合
    • 35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13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13 篇 特种医学
    • 6 篇 口腔医学
    • 3 篇 护理学(可授医学、...
    • 2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中医学
  • 93 篇 理学
    • 78 篇 生物学
    • 1 篇 化学
  • 80 篇 工学
    • 49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11 篇 生物工程
    • 5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15 篇 农学
    • 10 篇 作物学
    • 1 篇 兽医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体育学

主题

  • 988 篇 新生血管化
  • 405 篇 病理性
  • 174 篇 人类
  • 136 篇 动物
  • 113 篇 生理性
  • 91 篇 肿瘤
  • 82 篇 内皮
  • 75 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74 篇 免疫组织化学
  • 69 篇 小鼠
  • 63 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63 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59 篇 受体
  • 58 篇 女(雌)性
  • 53 篇 内皮生长因子
  • 46 篇 neovascularizati...
  • 45 篇 培养的
  • 43 篇 男(雄)性
  • 42 篇
  • 39 篇 大鼠

机构

  • 12 篇 浙江大学
  • 10 篇 福建医科大学
  • 9 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
  • 9 篇 山东大学
  • 9 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 9 篇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
  • 8 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8 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 8 篇 中国医科大学
  • 8 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
  • 8 篇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
  • 8 篇 解放军总医院
  • 8 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7 篇 中山医科大学
  • 7 篇 天津医科大学
  • 7 篇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
  • 6 篇 复旦大学
  • 6 篇 harvard univ sch...
  • 6 篇 青岛大学
  • 6 篇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

作者

  • 8 篇 folkman j
  • 6 篇 王滨
  • 6 篇 卞修武
  • 5 篇 周彩存
  • 5 篇 林言箴
  • 5 篇 于德新
  • 4 篇 李颖嘉
  • 4 篇 史景泉
  • 4 篇 roberts tpl
  • 4 篇 周序珑
  • 4 篇 孙保存
  • 4 篇 张维东
  • 4 篇 wang ying
  • 4 篇 brasch rc
  • 4 篇 尹浩然
  • 4 篇 胡何节
  • 4 篇 zhou cai-cun
  • 4 篇 王瑞年
  • 3 篇 李丽新
  • 3 篇 alitalo k

语言

  • 716 篇 中文
  • 266 篇 英文
  • 13 篇 其他
检索条件"主题词=新生血管化"
99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艾考糊精腹膜透析液改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新生血管化
收藏 引用
中华医学杂志 2010年 第40期90卷 2843-2847页
作者: 戴慧莉 林爱武 钱家麒 方炜 倪兆慧 曹励欧 林星辉 吴青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分子细胞(肾病)实验室 200001
目的通过检测腹膜透析(简称腹透)流出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临床超滤量和溶质清除对比,观察艾考糊精腹透液对维持性腹透患者腹腔新生血管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至12月在我院肾内科透析的54例持续非卧床腹透(CAPD)患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缺失对小鼠创面愈合与新生血管化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7年 第3期23卷 233-235页
作者: 方勇 龚圣济 王莹 徐英华 包士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201900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病理研究室
目的观察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V)缺失对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愈合过程中新生血管化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其机理。方法取GMCSF基因缺失小鼠(GMCSF-/-)和野生小鼠(WT)各30只,麻醉后背部致创(0.8cm×0.8cm),伤后在不同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_(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中的表达
收藏 引用
国际眼科杂志 2009年 第3期9卷 451-453页
作者: 李琰 夏丽坤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 中国辽宁省沈阳市110004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角膜碱烧伤法对60只Wistar大鼠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法检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组织中CD...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成人喉乳头状瘤组织中细胞增殖活性和新生血管化的相关性研究
收藏 引用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年 第4期22卷 183-185页
作者: 李海燕 于丽 赵秋良 山东大学医学院 济南250012 山东大学肿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
喉乳头状瘤(LP)是喉部常见的良性肿瘤,但成人LP有恶变倾向。肿瘤血管形成是肿瘤发展恶变的重要条件,一旦肿瘤血管形成,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就会呈指数级增长。本实验以成人LP21例为实验组,以14例声带息肉(PVC)和14例喉鳞状细胞癌(LS...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中的表达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中的表达
收藏 引用
作者: 李琰 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目的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许多致盲性眼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角膜疾病中很常见,多由辐射、去污剂及碱液烧伤引起,也有角膜细菌、衣原体、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有效措施很少,局部应用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肾癌微环境介导的内皮祖细胞在肿瘤新生血管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肾癌微环境介导的内皮祖细胞在肿瘤新生血管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收藏 引用
作者: 于澎 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背景:在内皮细胞基础上形成毛细血管血管新生已不再是肿瘤新生血管的唯一方式,通过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形成新血管同样为肿瘤新生血管化的重要途径。新生血管化在肿瘤的进展、转移和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恶性肿瘤微环境下的多种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血红素加氧酶-1在肿瘤新生血管化中的作用
收藏 引用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3年 第4期40卷 255-259页
作者: 蔡晶晶 孟倩丽 郭海科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广东省眼病防治所 广州510080
研究证明血红素加氧酶-1(HO-1)与一些促新生血管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等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新生血管化。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血红素加氧酶-1可以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KB)转录来抑制肿瘤新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抑制因子1促进创伤组织新生血管化的研究
分化抑制因子1促进创伤组织新生血管化的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
作者: 孙荣距 张建波 果应菲 秦宇红 张宪 党伟 袁晓玲 赵晓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分抑制因子Id1参与新生血管化的作用机制。方法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结合创伤动物模型,RT-PCR结合免疫印迹,及报告基因技术,研究Id1、VEGF、CD1 05及ET-1的表达。
来源: 评论
带蒂皮瓣新生血管化机制中相关生长因子的作用
收藏 引用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9年 第2期36卷 231-234页
作者: 张富贵 李权 唐休发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 四川成都610041
带蒂皮瓣新生血管化主要有血小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两种机制,其中血管生成包括内皮出芽、套叠式血管生成和血管重建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带蒂皮瓣新生血管化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涉及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ICAM—1含量变与兔角膜新生血管化
ICAM—1含量变化与兔角膜新生血管化
收藏 引用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作者: 高晓唯 李霞 任兵 赵勇 李慧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全军眼科中心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全军眼科中心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全军眼科中心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全军眼科中心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全军眼科中心
目的:检测角膜新生血管化(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及急性排斥反应兔角膜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 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分布与表达。检测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