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和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活跃于17世纪巴洛克艺术盛行时期的两位艺术家。鲁本斯认为绘画创作应当更注重色彩,色彩更接近自然...
详细信息
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和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活跃于17世纪巴洛克艺术盛行时期的两位艺术家。鲁本斯认为绘画创作应当更注重色彩,色彩更接近自然,适合表达情感;普桑的绘画创作以素描为主导,强调理性的设计与严谨的结构,线条和设计主宰画面。以色彩为主与以素描为主的思想长期影响着油画创作,鲁本斯与普桑正是两种创作观念影响下的突出代表,他们的艺术风格与理论差异引起了后世的色彩与素描之争,因此,鲁本斯与普桑的作品所呈现出的差异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当今日常使用的素描一词含义范围更广,本文出现的“素描”(disegno)是16、17世纪的一个术语,包含了绘画(drawing)、草图(sketch)、设计(design)等含义。中文尚未有词汇能完整概括其意,本文按照“素描与色彩之争”(the Debate between Disegno e Colore)这一翻译,将其表述为“素描”,意为对于画面的设计。本文在第二、三章对鲁本斯与普桑的作品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首先,鲁本斯和普桑画面结构存在很大差异,鲁本斯着重于营造画面的动态感,画面如同生动的抓拍;普桑则着重于维持画面的稳重,画面如同精心的摆拍。第二,鲁本斯画面中的轮廓线是变化丰富且不明确的,画面空间是纵深较小的。普桑画面中的轮廓线是坚固而清晰的,空间是纵深较大且层次分明的。第三,鲁本斯的人物刻画是充满了世俗的生活气息的,更注重肉体细节的描绘和对视觉的直接刺激。普桑的人物刻画则理性克制,在高雅的人物动作中寄托复杂的寓意。在色彩方面,鲁本斯的画面色调华丽,富有装饰性;普桑色调质朴,努力还原自然。鲁本斯画面的色彩联系性强,注重冷暖关系和谐;普桑的色彩倾向于表现物体固有色,色彩之间的相互呼应少。鲁本斯的色彩运用更加感性,传达出了情感,普桑的色彩运用方式更为理性,进一步解释了画面内容。两位艺术家的风格差异与他们的民族精神、不同的艺术理念、对威尼斯画派与对佛罗伦萨画派的继承、个人信仰方面的差异脱不开关系。鲁本斯与普桑的绘画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形式语言,还在于内在精神和艺术理念,联系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入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对于两位大师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重新思考素描与色彩、理性与感性创作方式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艺术理念对绘画创作形式语言产生怎样的影响,以便于更好的理解绘画创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