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代表中国足球最高水平,国家乃至企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与精力。但有史以来,我国足球基础薄弱,取得的优异成绩屈指可数。国务院分别于2015年3月和2019年2月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对我国足球的崛起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其战略高度也是无与伦比的。2020年新冠疫情在我国爆发,中超联赛首次采取赛会制的规则方案,与以往的主客场双循环赛制有较大差别。与主客场赛制相比,中超联赛在采取赛会制的规则下各类指标对比赛结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鉴于此,本研究选用中超联赛2019赛季与2020赛季400场比赛中双方球队各自比赛结果、技术与情境因素相关指标统计数据共计800份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创冰DATA与PP视频中超数据平台),探寻不同赛制背景下影响比赛结果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赛制下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差异程度如何。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将"足球""新冠肺炎疫情""比赛结果""制胜因素""技术指标""固定效应模型""有序logistic模型"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个体固定效应有序Logistic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比赛结果的技术指标和情境指标进行拟合。研究步骤包括,第一、通过对专家研究成果的参考,结合相关的研究方法,选取本文需要的数据进行可操作编码。第二、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三、本研究被解释变量为比赛结果(胜、平、负),解释变量为技术指标与情境因素指标,采用有序logistic分组回归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在两个赛季中分别有哪些指标对比赛结果有显著影响。第四、在此基础上选用有序logistic交互效应回归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分析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两个赛季中对比赛结果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五、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探讨相关因素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以及在两个赛季中影响程度的差异性,以此为根据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第一、2019赛季对比赛结果有显著影响的技术指标包含6项,分别是射门、射正率、控球率、进攻30米区传球、解围和红牌,其余任意球、角球、越位、黄牌4项技术指标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影响。2019赛季情境因素指标中,球队实力与主客场对比赛结果都具有显著影响。2020赛季对比赛结果有显著影响的技术指标包含4项,分别是射门、射正率、解围、黄牌,其余控球率、任意球、角球、进攻30米区传球、越位、红牌6项技术指标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影响。2020赛季情境因素指标中,球队实力指标对比赛结果有显著影响,主客场指标对比赛结果无显著影响。第二、射正率、控球率、进攻30米区传球、解围、红牌、球队实力中亚冠组和降级组、主客场作战对比赛结果产生的影响在两个赛季存在显著差异。在射正率指标上,射正率每增加1个单位,2019赛季取得更好比赛结果的可能性比2020赛季高23.2%(1-e-0.264)。在控球率指标上,控球率每增加1个单位,2019赛季取得更好比赛结果的可能性比2020赛季高37.4%(1-e-0.468)。在进攻30米区传球指标上,进攻30米区传球每增加1个单位,2019赛季取得更好比赛结果的可能性比2020赛季高13%(1-e-0.139)。在解围指标上,解围每增加1个单位,2019赛季取得更好比赛结果的可能性比2020赛季高4.1%(1-e-0.042)。在红牌指标上,红牌给两个赛季比赛结果带来了负向影响,红牌每增加1个单位,2020赛季取得更好比赛结果的可能性比2019赛季低11.6%(1-e0.110)。在情境因素球队实力指标中,球队实力为中级组的球队对比赛结果产生的影响在两个赛季中没有显著差异;以亚冠组为参照组,降级组球队对比赛结果产生的影响在两个赛季中有显著差异,2020赛季降级实力的球队取得更好比赛结果的可能性比2019赛季降级组球队高35.7%(1-e0.305)。在情境因素主客场作战指标中,2020赛季客场作战球队取得更好比赛结果的可能性比2019赛季客场作战球队高10.1%(1-e0.096)。研究结论:技术指标和情境指标在不同赛季(赛制,即主客场制和赛会制)中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1)2019赛季射正率、控球率、进攻30米区传球和解围4项指标对比赛结果产生的积极影响大于2020赛季,2020赛季红牌指标对比赛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大于2019赛季。(2)在球队实力指标中,以亚冠组为参照,中级组球队对比赛结果产生的影响在两个赛季没有显著差异,2020赛季降级组实力球队取得比赛胜利的可能性大于2019赛季降级组实力球队。在主客场作战指标中,2020赛季球队在客场作战
对幸福的追求是个体终其一生所努力的目标,研究幸福感也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重要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感也随之得到提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深情地说,“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由此可见,幸福感不仅是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政府施政的主要目标。但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中国内地相比于其他国家,仍处于中下游水平,因此,为巩固经济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研究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深远意义。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国家理论以及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的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对原始数据通过筛选和处理后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进行初步分析;其次,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研究阶层流动感知、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Ols回归模型以及有序Probit模型作为替换计量模型,来检验基础回归结果是否具有稳健性。再次,采用Bootstrap法检验公共服务满意度在阶层流动感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最后,进一步从多角度开展异质性分析,分别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特征分析阶层流动感知、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阶层流动感知对居民幸福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居民感知到的阶层流动性越强,其幸福感相应的越强;(2)公共服务充足程度、均衡程度、便利程度以及普惠性程度均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充足程度和普惠性程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要超过均衡程度和便利程度;(3)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加总求均值作为公共服务满意度变量,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公共服务满意度在阶层流动感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4)阶层流动感知、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特征的异质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