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产蓼属春蓼组(***)19种3变种植物的果实形态和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蓼属春蓼组植物的果实形态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具三棱、双凹或双凸,顶端渐狭,有喙或无喙;果皮微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洼点、浅洼点,脑纹状纹饰,拟脑纹状纹饰,网状纹饰,不规则褶皱,不规则小疣状颗粒以及密浅网状纹饰。观察结果支持将绵毛酸模叶蓼(***.)合并到酸模叶蓼(***.),做为酸模叶蓼的异名处理;支持将长鬃蓼(*** Br.)作为丛枝蓼(***.-*** ***)的变种处理的意见;认为密毛酸模叶蓼(***(Roxb.)Stew.)应恢复种级,圆基长鬃蓼(*** ***)应升为种级;支持平武蓼(Polygonum *** et *** et ***,***.)新种的成立。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海三棱藨草(× Bolboschoenoplectus mariqueter (Tang & F. T. Wang))及其5个近缘种的果实形状、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果实形状为双凸状,表面为波形网状纹饰,外果皮...
详细信息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海三棱藨草(× Bolboschoenoplectus mariqueter (Tang & F. T. Wang))及其5个近缘种的果实形状、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果实形状为双凸状,表面为波形网状纹饰,外果皮为中果皮厚度的2倍,与扁秆荆三棱( 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 Schmidt) T. V. Egorova)明显不同,而与海滨三棱草( Bolboschoenus maritimus (L.) Palla)相似。研究结果支持将海三棱藨草归入三棱草属,不支持将海三棱藨草作为扁秆荆三棱的异名,推测其可能为海滨三棱草水滨亚种( Bolboschoenus maritimus subsp. paludosus (A. Nelson) T. Koyama)的异名。
蓼族植物在系统处理上一直存在着分歧和异议,Steward 在1930 年把蓼族划为3个属; Tzvelev在1987年把蓼族划分为13个属; 1991年出版的欧洲植物志“FloraEuropaea”对蓼族分类处理为5 个属。1998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3]将蓼属划分为7个属,因此对于蓼族植物的划分,有的植物学家只承认某些属的存在,并且在属级所包含种类的范围也不相同,在种及种下等级划分上也存在不少意见,所以,蓼族植物的分类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镜对中国产蓼族植物的大多数种类的果实形态和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及研究。在蓼属萹蓄组中,国内首次发现了果实的两型性问题。在蓼属春蓼组中通过果皮微形态提供的证据支持绵毛酸模叶蓼做酸模叶蓼异名处理的意见。并支持了Steward 1930年将密毛酸模叶蓼作为酸模叶蓼的变种处理的意见。将长鬃蓼、丛枝蓼进行了合并,重新组合为长鬃蓼:Polygoum posumbu Buch.-Ham ex *** ***( De. Br.) *** et C. *** com. nov.。并且将李安仁1995 年发表的新种圆基长鬃蓼由变种提升为种级,重新组合为Polygonum rotundatum ( A. J. Li. ) F. *** et C. Y .Qu ***.。在蓼属拳参组中通过对匍枝蓼,宽叶匍枝蓼果皮微形态的提供的证据以及其它方面的证据,认为匍枝蓼,宽叶匍枝应从该组中独立出来,组成新属。在蓼属头状蓼组的研究中发现该组的青藏蓼和小叶蓼的果皮纹饰与冰岛蓼相一致,支持将其划入冰岛蓼属。在蓼属刺蓼组中,对柳叶刺蓼的系统学位置重新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种应划入到春蓼组中。另外,通过果皮微形态证据,我们认为何首乌属中的何首乌和毛脉蓼应成为该属下的一个组。总的来说,果实形态及果皮微形态在系统分类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蓼族植物的部分种类的物种进行了trnK基因5′端内含子序列区的测定,通过分析认为虎杖应该独立成属,在荞麦的属中支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