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2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 篇 历史学
    • 5 篇 中国史
  • 3 篇 工学
    • 2 篇 兵器科学与技术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理学
    • 1 篇 物理学
  • 2 篇 管理学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主题

  • 12 篇 核武器物理
  • 3 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
  • 3 篇 氢弹
  • 2 篇 钱三强
  • 2 篇 核爆炸试验
  • 2 篇 核试验
  • 2 篇 理论部
  • 2 篇 彭桓武
  • 1 篇 增强辐射武器
  • 1 篇 学术领导
  • 1 篇 核武器
  • 1 篇 高能量密度物理
  • 1 篇 耀华中学
  • 1 篇 核爆
  • 1 篇 师范大学教授
  • 1 篇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
  • 1 篇 技术理论研究
  • 1 篇 院士风采
  • 1 篇 名誉所长
  • 1 篇 巡航导弹

机构

  • 3 篇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
  • 1 篇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
  • 1 篇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
  • 1 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
  • 1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 篇 中国工程院

作者

  • 2 篇 郑绍唐
  • 1 篇 烸铂
  • 1 篇 胡仁宇
  • 1 篇 冯世平
  • 1 篇 杜祥琬
  • 1 篇 吕旗
  • 1 篇 桑海波
  • 1 篇 应阳君
  • 1 篇 朱少平
  • 1 篇 魏玉欣
  • 1 篇 刘寄星
  • 1 篇 李非

语言

  • 12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核武器物理"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卷首语
收藏 引用
计算物理 2023年 第2期40卷 127-127页
作者: 朱少平 不详
2022年9月28日是贺贤土院士85岁的生日。自1962年清秋,时经一甲子,贺贤土院士始终活跃在科学研究的一线,在核武器物理研究和设计、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和高能量密度物理基础研究三大方面,取得斐然之成绩,作出突出之贡献。观察贺贤土院...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2017新晋两院院士
收藏 引用
军工文化 2018年 第1期 49-52页
2017年,新晋两院院士128名:其中,军工系统的杨伟、杨孟飞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光辉、周志成、陆军、邓建军、唐立、范国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或是"大国重器"的缔造者,或是关键学科的学术大咖,执着于真理与对祖国的爱是他...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矢志铸核魂——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
收藏 引用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 第3期 65-67页
作者: 魏玉欣 吕旗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约唐立访谈,进行了三次才算完成,中途还给他打过几次电话,却始终未能如愿。各类学术研讨及会议,加上三天两头地出差,这就是他日常的生活状态。谈起工作,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父辈们的努力,把中国建成了一个核大国。我们这一辈应该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绝密工程后的巨人
收藏 引用
档案天地 2015年 第9期 33-36页
作者: 烸铂
于敏,河北宁河县人,1926年生,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60年底开始从事氢弹技术理论研究,被钱三强称为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5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氢弹技术理论研究,在氢弹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于敏的治学风格和哲学智慧
收藏 引用
现代物理知识 2015年 第1期27卷 7-9页
作者: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
从参加工作之初,就有幸在我国一批杰出的科学家领导下工作,50年来,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在他们当中,于敏先生是一位在我国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脱颖而出的物理学家,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和激光高技术事业的突出贡献已有一些记述,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氢弹功勋 于敏传略
收藏 引用
现代物理知识 2015年 第1期27卷 3-6页
作者: 郑绍唐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父亲于振霄是一名小职员,母于王氏操持家务,生有一女一子。幼时家境清寒。高中时期(1941;944年)就读于天津市立第一中学、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因数理化文史地门门功课成绩第一而名闻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我的良师益友——老于
收藏 引用
现代物理知识 2015年 第1期27卷 12-13页
作者: 胡仁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今年元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给于敏同志颁发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当电视中播放出于敏领奖的镜头时,我心情十分激动,深深地为他感到高兴,眼前浮现出种种往事。我认识于敏同志很久了。六十多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沉痛悼念黄祖洽先生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 第6期50卷 578-578页
作者: 桑海波 刘寄星 应阳君 冯世平 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100875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190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北京100088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 北京100875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氢弹研制的探路先锋和我国核武器物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祖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来源: 评论
院士风采
收藏 引用
科技传播 2012年 第11期4卷 218-219页
吴仲华1917.07.27~1992.09.19工程热物理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市。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眼、所长、名誉所长。50年代初发表的"轴流。
来源: 评论
21世纪战场前瞻——未来高技术武器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收藏 引用
大科技(科学之谜) 1999年 第11期 32-36页
作者: 李非
2020年前后武器装备将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将逐步实现体系化、信息化、网络化、精确化、隐身化和轻小型化,并可能呈现无人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战场将成为陆、海、空、天、信息五维战场,作战空间将向外层空间扩展。信息战武器、电子战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