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康教育是学生所有教育经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健康素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关注的对象多集中于成年人、患者等人群,对于中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加强中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非常必要。本研究以格林模式为基础构建提升中学生健康素养的实施框架,为中学生健康素养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与逻辑分析法展开研究。通过知网,以"健康素养"、"中学生健康素"关键词收集、分析、总结相关文献,并阅读了《HEALTHPROMOTIONPLANNING》、《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等与格林模式相关书籍,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格林模式为基础,运用逻辑分析法建立了提升中学生健康素养的实施框架。研究结果: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The Predisposing,Reinforcing,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Policy, Regulatory,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是规划、实施和提升健康促进计划的有效理论框架。PRECEDE阶段是由Green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健康诊断和教育需求所开发,1991年时,在认识到健康促进不仅需要教育手段干预,同时还需政策、环境等手段干预,PROCEED阶段被提出来。本研究以格林模式为基础,建立了提升中学生健康素养的实施框架。1、社会诊断阶段(阶段一)社会诊断是为了鉴定学生健康素养存在的问题。该阶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健康素养的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3个方面进行调查,并配合个人访谈、小组讨论、学校观察等方法了解中学生在健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2、流行病学诊断(阶段二)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通过了解中学生健康素养的现状,从中找出对中学生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健康素养问题,从而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阶段二主要通过对现有文献和中学生健康素养相关数据等二手资料或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我国中学生健康素养3个方面的现状。从获得的健康问题中,找出已被列入全国范围、最可干预且最有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并确定提升健康素养的目标。3、行为与环境诊断(阶段三)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影响中学生健康素养的行为和环境因素。该阶段的行为评估包括3个步骤:第一步,鉴定中学生健康问题的行为和非行为因素。第二步,评判重要性行为和相对不重要行为,行为的重要性可以从详尽的文献或者统计学数据中获得,如果数据显示行为频繁发生且与健康问题明显相关,则表明行为的重要性。第三步,评判高可变性行为和低可变性行为。从行为的可改变性角度对行为进行评级,判断行为可变性的高低程度。环境评估是对社会和物质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并非是具体行动,这些因素可能与行为评估中确定的行为有因果关系。环境评估的步骤与行为评估相同。4、教育与组织诊断(阶段四)这一阶段是从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三个方面诊断影响中学生健康素养的因素。倾向因素是指为行为改变提供理论依据或动机的先导因素,包括个体的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现有技能与自我效能感等,例如,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具有更好的健康知识与理念,持有积极的健康观。促成因素是使得行为动机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包括学校卫生资源的可用性、政府法律、中学生具有的与健康相关的技能等。强化因素是行为的结果,它强调了行为者在行为发生后是否得到积极的反馈,及社会的支持,包括社会支持(家庭、学校)、同伴影响和医生的建议和反馈。5、管理与政策诊断(阶段五)管理与政策诊断是分析鉴定出促进或干扰中学生健康发展的政策、资源,目的是帮助健康工作者了解一些可能影响中学生健康素养项目实施的关键性的管理和政策因素。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估中学生健康素养提升项目中的资金支持是否到位、人力资源是否齐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中学生健康素养项目的重视程度、学校机构、家庭、社区的配合参与情况、以及中学生接受和参与意愿和现况等。6、实施(阶段六)根据前期中学生健康素养状况的调查和诊断,以教育与组织诊断阶段(阶段四)中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为依据,对健康素养的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研究结论:格林模式共九个阶段,前五个阶段为诊断阶段,通过在中学生中开展调查,发现主要问题,确定具体目标,并根据健康素养的各具体目标设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后四个阶段为实施与评估阶段,通过这4个阶段的干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