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量化和比较临床康复训练常用的12种训练方式在胫骨前肌激活的肌电信号振幅变化,以确定胫骨前肌激活最佳方式。方法:研究选取16名健康大学生作为目标人群,借助表面肌电图量化受试者在12项运动时胫骨前肌的活动水平,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标准化处理后的表面肌电图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进行分析。结果:在12种针对胫骨前肌激活的训练中,最大激活方式为T2“双脚站立(泡沫垫)踝关节从零度位开始背屈到最大角度”,其次分别为T1“双脚站立(地板),踝关节从零度位开始背屈到最大角度”和T5“双脚站立(泡沫垫)踝关节从零度位”做“足背屈+内翻”到最大角度;激活最小为T12“受试者以自然步伐在地面上行走”;其次为T6“受试者从30cm高台阶跳到地板上”和T7“受试者从30cm高台阶跳到泡沫垫上”。在RMS比较中,T12、T6、T7与T2激活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12、T6与T1激活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iEMG比较中,T12、T6、T7与T2、T1和T5激活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12、T6与T3激活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测试之间未发现明显显著性差异。此外,在男女生之间对12个测试激活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男性胫骨前肌激活程度整体大于女性,但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增加负重、降低支撑面稳定性、增加肌肉初长度和选择与患者能力匹配的难度训练方式可以增加胫骨前肌激活,而功能性活动和平衡策略使用在健康人群中对胫骨前肌激活并不如其他针对性测试。其中,在健康受试者中对胫骨前肌激活最大的训练方式是双脚站立踝关节从零度位开始背屈到最大角度。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康复治疗与损伤预防处方的选择提供了有关胫骨前肌在特定运动中相对激活情况信息,可作为运动处方制定的参考。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