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1 篇 期刊文献
  • 29 篇 学位论文
  • 8 篇 会议
  • 4 篇 科技报告
  • 1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13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2 篇 历史学
    • 60 篇 中国史
    • 23 篇 世界史
    • 12 篇 考古学
  • 52 篇 文学
    • 28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4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11 篇 法学
    • 7 篇 政治学
    • 4 篇 民族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艺术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1 篇 美术学
  • 1 篇 医学
    • 1 篇 中医学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主题

  • 133 篇 燕行录
  • 17 篇 朝鲜
  • 7 篇 清代
  • 6 篇 金昌业
  • 6 篇 朝鲜王朝
  • 6 篇 中朝关系
  • 6 篇 燕行使
  • 6 篇 域外汉籍
  • 5 篇 清朝
  • 5 篇 朝鲜使臣
  • 5 篇 笔谈
  • 4 篇 热河日记
  • 4 篇 文化交流
  • 4 篇 朝鲜语
  • 4 篇 朝贡体制
  • 4 篇 朴趾源
  • 3 篇 柳得恭
  • 3 篇 沈阳
  • 3 篇 咏史诗
  • 3 篇 洪大容

机构

  • 11 篇 北京大学
  • 7 篇 延边大学
  • 6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6 篇 山东大学
  • 5 篇 暨南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浙江大学
  • 3 篇 北京大学中文系
  • 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鲁东大学
  • 3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2 篇 高丽大学
  • 2 篇 内蒙古师范大学
  • 2 篇 复旦大学
  • 2 篇 兰州大学
  • 2 篇 浙江工商大学
  • 2 篇 宁波大学
  • 2 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
  • 2 篇 四川大学

作者

  • 7 篇 漆永祥
  • 5 篇 杨雨蕾
  • 5 篇 王元周
  • 5 篇 谢士华
  • 4 篇 师存勋
  • 3 篇 qi yongxiang
  • 3 篇 王政尧
  • 3 篇 xie shihua
  • 3 篇 程芸
  • 3 篇 shi cun-xun
  • 2 篇 lan jih-chang
  • 2 篇 陈冰冰
  • 2 篇 young-hee bae
  • 2 篇 朴现圭
  • 2 篇 蓝日昌
  • 2 篇 郭婷婷
  • 2 篇 何永智
  • 2 篇 黄雅诗
  • 2 篇 王碧凤
  • 2 篇 邱瑞中

语言

  • 13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燕行录"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恢闻见而识华风”——从“燕行录”看清代北京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收藏 引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5年 第1期 126-146+175页
作者: 何永智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域外文献提供了回望中国的别样视角。朝鲜使以“他者”视域书写的“燕行录”,映射出清代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下北京地区汉满蒙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镜像。作为象征清朝政治认同的“首善之会”,北京地区各族群“混融无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燕行录”所记载的清代北京民间戏曲活动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6年 第4期 26-35页
作者: 赵永恒 上海戏剧学院
清代"燕行录"中有大量朝鲜出访中国使者所记的有关当时北京地区民间戏曲活动的见闻。这些见闻在不同的传播层面为重新审视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其中关于清代北京商业演剧各类情况的记翔实,是了解当时表演场所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燕行录”看清代盛京城“非汉”群体
收藏 引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3年 第1期33卷 130-141,215,216页
作者: 何永智 江晓成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10008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州市350117
使基于“满汉差异”之比较,形成有关清代盛京满洲群体的族际认知,其对满洲人“满洲本色”的捕捉折射出盛京满汉社会文化的交融与张力。相较满洲群体,由于“华夷”意识与“异质”文化的冲击,使站在“汉本位”立场,对盛京蒙藏群...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燕行录中的医巫闾山形象研究
燕行录中的医巫闾山形象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郑雨 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医巫闾山位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起初是舜所封十二镇山之一,后又被隋文帝确定为五镇之一。由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发源地在此山附近,因此清代医巫闾山的地位进一步升高,供奉山神的北镇庙也成为了五镇当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朝鲜“燕行录”中的“华夷”之辨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评论 2017年 第1期 33-49页
作者: 王国彪 中央民族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朝鲜受儒学尤其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严于"华夷"之辨。作为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在华期间的纪之作,"燕行录"记了他们对"华夷"问题的诸多思考。明代,朝鲜诚心慕华事大,倡明礼治,自称"小中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燕行录》看18世纪中国北方市集——兼论中朝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
收藏 引用
北京社会科学 2006年 第3期 34-38页
作者: 刘静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京100009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团人员著的一些在华所见所闻的总称。作为同中国明清两代有着直接和密切关系的系列著作,它们以外来者的独特视角审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大量记述中国北方市集的文字,既展现了18世纪中国经济、文化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韩国版《燕行录全集》对中国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收藏 引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第3期33卷 25-28页
作者: 周俊旗 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燕行录全集》是韩国出版的一部反映中国史料的资料集,其史料价值可与《李朝实》相媲美,而从中国社会史资料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应胜于《李朝实》。丰富的资料不仅反映了明清时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也真实记了那个时代中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朝贡与恩赐:从廉熙朝燕行录看朝贡制度的真相
收藏 引用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7年 第3期 131-138页
作者: 黄雅诗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为显"万国来朝"的气度,中国惯以各种赏赐和丰厚招待彰显国力,清朝亦如此,例赏赐与廪给多循前朝,但朝鲜对此却不再满怀感激。当中固然有着华夷偏见的因素,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实际利益已经从朝鲜政府或官员转到了序班、通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试论“燕行录”中藏传佛教消极形象产生的原因
收藏 引用
青海民族研究 2010年 第2期21卷 159-163页
作者: 师存勋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100081
明亡后清人虽入主中原,但朝鲜李朝并不以中华正统视之。朝鲜李朝认为满清为"夷""、胡"",满蒙联姻"中的蒙古人是满清的"帮凶",是狞悍之属。而正因如此,加之朝鲜李朝自立国伊始即已确立崇儒抑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试论“燕行录”中蒙古人消极形象之成因
收藏 引用
青海民族研究 2011年 第1期22卷 115-119页
作者: 师存勋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100081
明清易代之际,朝鲜李朝在武力威胁之下以清朝为宗主国,但其并不以清朝为中华正统而视之。对于蒙古人,李朝之恨甚于对于满人之恨,燕行录即充分体现出了对于蒙古人之极大鄙夷。归其原因:首先,在"满蒙联姻"中,李朝人视蒙古人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