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1 篇 期刊文献
  • 29 篇 学位论文
  • 8 篇 会议
  • 4 篇 科技报告
  • 1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13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2 篇 历史学
    • 60 篇 中国史
    • 23 篇 世界史
    • 12 篇 考古学
  • 52 篇 文学
    • 28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4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11 篇 法学
    • 7 篇 政治学
    • 4 篇 民族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艺术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1 篇 美术学
  • 1 篇 医学
    • 1 篇 中医学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主题

  • 133 篇 燕行录
  • 17 篇 朝鲜
  • 7 篇 清代
  • 6 篇 金昌业
  • 6 篇 朝鲜王朝
  • 6 篇 中朝关系
  • 6 篇 燕行使
  • 6 篇 域外汉籍
  • 5 篇 清朝
  • 5 篇 朝鲜使臣
  • 5 篇 笔谈
  • 4 篇 热河日记
  • 4 篇 文化交流
  • 4 篇 朝鲜语
  • 4 篇 朝贡体制
  • 4 篇 朴趾源
  • 3 篇 柳得恭
  • 3 篇 沈阳
  • 3 篇 咏史诗
  • 3 篇 洪大容

机构

  • 11 篇 北京大学
  • 7 篇 延边大学
  • 6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6 篇 山东大学
  • 5 篇 暨南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浙江大学
  • 3 篇 北京大学中文系
  • 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鲁东大学
  • 3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2 篇 高丽大学
  • 2 篇 内蒙古师范大学
  • 2 篇 复旦大学
  • 2 篇 兰州大学
  • 2 篇 浙江工商大学
  • 2 篇 宁波大学
  • 2 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
  • 2 篇 四川大学

作者

  • 7 篇 漆永祥
  • 5 篇 杨雨蕾
  • 5 篇 王元周
  • 5 篇 谢士华
  • 4 篇 师存勋
  • 3 篇 qi yongxiang
  • 3 篇 王政尧
  • 3 篇 xie shihua
  • 3 篇 程芸
  • 3 篇 shi cun-xun
  • 2 篇 lan jih-chang
  • 2 篇 陈冰冰
  • 2 篇 young-hee bae
  • 2 篇 朴现圭
  • 2 篇 蓝日昌
  • 2 篇 郭婷婷
  • 2 篇 何永智
  • 2 篇 黄雅诗
  • 2 篇 王碧凤
  • 2 篇 邱瑞中

语言

  • 13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燕行录"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排序:
筆談:同文異音下的東亞文化交流
中正汉学研究
收藏 引用
中正汉学研究 2020年 第35期 189-208页
作者: 藍日昌
近代所谓汉字文化圈者,意谓在东亚区域之内诸国受中国文化之影响,举凡儒学、佛教及技术等,皆由中国而向外传至日、韩、琉及越南等,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的媒介自然是以汉字为主。东亚交流虽自六朝开始,但当时并无官方语音的观念,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轅直指》的清朝觀
收藏 引用
岭南学报 2016年 第3期 231-245页
作者: 曹虹 南京大學文學院
朝鮮士人金景善出使清朝的時間是道光十二年(1832),他將此次入經歷撰成《轅直指》一書,是録文獻中的一部佳善之作。他充分發揮這種紀體裁在清朝認識上的功能,所顯現的對清觀察有其較爲深刻的歷史感與時代感。他咨訪和記録的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朝鲜保存《康熙帝遗诏》研究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 第4期48卷 105-111页
作者: 邱瑞中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
朝鲜保存着《康熙帝遗诏》三个版本,若干相关资料,足以证明清朝政府掩盖了康熙驾崩实况,伪造并反复修改、毁灭档案,篡改《实》之事实。自雍正以来,中国民间传说皇四子夺嫡,是有依据的,所谓档案和《实》的背后,还存在剥茧求真的任务。
来源: 评论
韩国文献中的两个特殊动词
收藏 引用
昆明学院学报 2021年 第4期43卷 116-121页
作者: 谢士华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650214
朝鲜时代的文人用汉文撰写的文献存在不少非汉语固有用法的现象。早期文献频繁使用的“而来/以来”“而送/以送”具有朝-韩语特色。文白夹杂的人称代词及其复数,如“吾们”“吾的”“尔们”“渠们”,与正统文言文有别。朝鲜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盛京观感看朝鲜对清态度之变化——以使《北日记》《入沈记》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2年 第1期 84-94页
作者: 刘啸虎 武颖晨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
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保持着典型的宗藩关系。盛京(今沈阳)作为清入关前的发祥之地和入关后的陪都,地位重要。使中有关盛京的记述因而较多。本文以明崇祯年间《北日记》与清乾隆年间《入沈记》两文本为中心,通过对比两代朝鲜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韩国文献中的满语词研究
收藏 引用
满族研究 2016年 第2期 43-48页
作者: 谢士华 大理大学文学院 云南大理671003
韩国文献记了一些满语词,多是与清朝官制有关的名词。其中,一些词形未见于或极少见于中国文献,也未见辞书收,这给阅读该批文献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我们爬梳了六个满语词,以期有助于解读这批域外汉籍。
来源: 评论
夷齐论与朝鲜朝后期政治
收藏 引用
韩国研究论丛 2013年 第1期 128-147页
作者: 王元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伯夷、叔齐千百年来作为节义精神的象征,不仅在中国,在朝鲜也有很大的影响。自高丽后期以来,忠臣义士多以伯夷、叔齐为榜样。到朝鲜朝后期,因提倡春秋大义而更加重视名分,伯夷、叔齐也更受推崇。朝鲜使过清节祠必前往瞻拜,朝鲜海州...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清代朝鮮使節在北京的琉球情報收集
收藏 引用
汉学研究 2011年 第3期29卷 155-190页
作者: 沈玉慧
清代在中国的朝贡和互市体制下,周边各国派遣使节前往中国;除了与中国官员接触外,并有机会於北京遭遇他国使节,与之接触、交流,甚至蒐集其台湾外情报。其中朝鲜的朝贡次数为各国之冠,当时其对外往来之台湾又仅限於清朝和日本,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清代朝鲜使的苏学研习初探
收藏 引用
南海学刊 2023年 第3期9卷 123-132页
作者: 师存勋 琼台师范学院文学院 海南海口571123
清代时期朝鲜燕行录中,对苏轼及其诗文等的相关记述涉及颇多,故若从这一角度而言,则“”不啻为朝鲜使者的苏学研习之旅。朝鲜使者中的苏学研习主要有如下四方面内容。首先,途中之于陪护左右的东坡诗文之反复研读,有利于朝...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文本承袭和他者视角:明清朝鲜使臣的北京东岳庙书写
收藏 引用
国际汉学 2024年 第2期 83-90,158页
作者: 杨雨蕾 冯一帆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浙江省诸暨中学
朝鲜使臣在“燕行录”中留下了北京东岳庙有关建筑格局以及内部塑像、摆设等细节的描写,延续近五百年,展现出东岳庙的时代变迁。然而就记文本本身,除了记述朝鲜使臣的实际见闻,还有参考中国文献的内容,更有借鉴和解读前辈使臣的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