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12 篇 期刊文献
  • 48 篇 学位论文
  • 45 篇 会议
  • 2 篇 科技报告

馆藏范围

  • 80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46 篇 哲学
    • 545 篇 哲学
  • 95 篇 法学
    • 57 篇 社会学
    • 23 篇 政治学
    • 23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篇 民族学
  • 94 篇 文学
    • 63 篇 新闻传播学
    • 3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50 篇 历史学
    • 44 篇 中国史
    • 9 篇 世界史
    • 5 篇 考古学
  • 29 篇 教育学
    • 28 篇 教育学
    • 1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9 篇 管理学
    • 3 篇 公共管理
    • 3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工商管理
  • 6 篇 艺术学
    • 2 篇 艺术学理论
    • 2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2 篇 美术学
  • 5 篇 经济学
    • 3 篇 理论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3 篇 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2 篇 工学
  • 1 篇 医学
    • 1 篇 中医学
    • 1 篇 中西医结合

主题

  • 807 篇 现代新儒家
  • 107 篇 现代新儒学
  • 95 篇 牟宗三
  • 86 篇 梁漱溟
  • 74 篇 中国文化
  • 73 篇 熊十力
  • 56 篇 唐君毅
  • 46 篇 儒家思想
  • 45 篇 中国传统文化
  • 42 篇 儒学
  • 41 篇 中国哲学
  • 41 篇 冯友兰
  • 32 篇 马克思主义
  • 32 篇 徐复观
  • 32 篇 西方文化
  • 31 篇 马一浮
  • 30 篇 文化保守主义
  • 29 篇 传统儒学
  • 23 篇 代表人物
  • 23 篇 儒家文化

机构

  • 42 篇 南开大学
  • 29 篇 苏州大学
  • 24 篇 黑龙江大学
  • 23 篇 山东大学
  • 22 篇 武汉大学
  • 18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6 篇 复旦大学
  • 16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15 篇 中山大学
  • 14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13 篇 西北政法大学
  • 13 篇 合肥学院
  • 11 篇 南京大学
  • 11 篇 安徽大学
  • 11 篇 北京大学
  • 10 篇 河北大学
  • 8 篇 大连理工大学
  • 8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 8 篇 深圳大学
  • 7 篇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

  • 19 篇 李翔海
  • 14 篇 李明
  • 12 篇 侯敏
  • 11 篇 蒋国保
  • 11 篇 方克立
  • 10 篇 李毅
  • 10 篇 余秉颐
  • 9 篇 杨泽波
  • 9 篇 李宗桂
  • 9 篇 柴文华
  • 8 篇 周良发
  • 8 篇 许宁
  • 8 篇 金小方
  • 7 篇 陈少明
  • 6 篇 郑大华
  • 6 篇 洪晓楠
  • 6 篇 赵吉惠
  • 6 篇 郭齐勇
  • 6 篇 董德福
  • 6 篇 郑家栋

语言

  • 80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现代新儒家"
80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的儒佛会通观
收藏 引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 第4期 12-18页
作者: 卢升法
著名学者梁漱溟,其生命的轨迹,未必像他生前自负的那样(世界三大文化在他头脑中巡回了一次),然而却展示了一种人生的活样式,一种思潮的形态。这种形态是整个人类生命中的一颗火花,各种思潮中的一种思潮,历史整个趋向中的一支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对公私观念的探索与重构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 2013年 第4期 22-30页
作者: 吴立群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现代新儒家在反思"五四"启蒙运动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了中西公私含义及其现代转换,并就儒家公共性进行了本体论建构。梁漱溟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提出以"意欲"区分文化类型的思路,并以"意欲"的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智识之辨
收藏 引用
中国哲学史 2022年 第3期 108-116页
作者: 肖雄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梁漱溟、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学者的政治哲学均将中西政治传统之根本差异理解为其背后的“精神-主体性”之差异,这种解释可以方便地称之为政治哲学中的“智识之辨”。这种解释不止于描述中西政治在制度表现、社会组织、人际秩序等现实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现代化反思的意义与限度
收藏 引用
河南社会科学 2015年 第11期23卷 79-84页
作者: 李春娟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 安徽合肥230601
现代新儒家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批判性地接纳了西方现代化,认同其科学、民主等方面的正面价值,同时批判了西方现代化的各种弊端。他们揭示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心性之学、天人合一等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研究的省察与展望
收藏 引用
文史哲 1994年 第4期 39-45页
作者: 颜炳罡 山东大学哲学系
近年来,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在大陆经历了由兴起到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学术界对现代新儒家的界定、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说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研究中尚有两个问题有待于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与柏格森生命哲学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 第3期35卷 50-55页
作者: 董德福
本文揭示了生命哲学与现代新儒家的内在关联。在柏格森关于“生命”、“直觉”、“创造进化”的观念引导下,现代新儒家建立生命本体论、重新诠释儒家思想、致力于人生意义的追求和道德自我的塑造。他们试图以柏格森生命哲学为理论依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
收藏 引用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年 第4期30卷 6-13页
作者: 陈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现代新儒家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其科学观从体用论深化为开出论,再转变为对话论。这一变迁显示、折射出他们的学术理路的逻辑变化和社会形势、科学技术的现实发展。因此,对现代新儒家科学观的考察不仅有思想史意义,更有思想价值。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念的跨文化解读与重构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 第1期59卷 82-88页
作者: 王世鹏 王珂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471000
直觉是儒家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的研究方法,但在现代之前该方法却运用有余而反思不足。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冯友兰和熊十力对中国哲学广泛运用的直觉方法进行梳理和融汇,并对照和借鉴西方哲学及经验科学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化用非...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的理想、困境与迷失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2001年 第2期 103-109页
作者: 蒋国保 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现代新儒家的理想是寻求儒学的现代化。但他们在推行儒学现代化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困境,难以消解现代民众在情感上排斥儒学。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他们理应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以培养现代民众对儒学的特殊情感。可从20世纪后半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
收藏 引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 第1期 29-35页
作者: 武东生
现代新儒学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在现代的继续发展和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表示了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运动“停滞不进”进行一种自觉、全面的反思,其目的是要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以理论的把握。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