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WEVC)技术因其安全性好、便捷度高等优点而蓬勃发展。不同类型无线充电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是影响技术普及的重要因素。互操作性指不同地面设备和车载设备匹配时系统以规定效率...
详细信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WEVC)技术因其安全性好、便捷度高等优点而蓬勃发展。不同类型无线充电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是影响技术普及的重要因素。互操作性指不同地面设备和车载设备匹配时系统以规定效率输出额定功率的能力。作为能量传输的核心,磁耦合机构是实现互操作的关键,准确评价和提升其互操作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相比于直接通过地面与车载产品匹配的功率效率评价互操作性的传统方法,以基准磁耦合机构为标尺,将产品互操作性评价转化为产品与基准磁耦合机构互操作性评价是提升评价标准化的有效手段。然而,该技术目前面临基准磁耦合机构如何设计和校准、如何保证互操作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如何增强不同类型磁耦合机构互操作性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矩形磁耦合机构为例,从基准磁耦合机构设计方法、基准磁耦合机构等效性验证、互操作性评价方法、互操作性提升策略四方面开展研究。针对基准磁耦合机构设计问题,首先分析基准磁耦合机构的设计目标及约束条件。与一般磁耦合机构设计不同,基准磁耦合机构不要求某个指标最优,但需要在特定约束下实现多项指标相对优化,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基准性。分别给出符合和超过现有国家标准功率等级的基准磁耦合机构设计约束条件及设计流程。选择耦合系数、总损耗和重量为设计目标,以国标WPT1/Z3功率等级为例提出可推广至不同功率等级的基准磁耦合机构设计方法。为改善设计中绕组、磁芯和铝板对输出特性的非线性影响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三维磁路建模的方法建立互感和耦合系数表征模型,另一方面提出基于镜像电流等效的含磁芯绕组损耗近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到基准磁耦合机构损耗解析模型,揭示了最优设计参数来源,避免了设计中大量有限元仿真。实验证明设计方案分别实现耦合系数、损耗和总重量三项指标不同幅度优化,所提设计方法可为不同功率等级基准磁耦合机构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针对参数不同的基准磁耦合机构等效性验证问题,本文分析基准磁耦合机构之间等效性的内涵,研究得到等效性可通过与国家标准磁耦合机构互操作时的输出一致验证。在此基础上定义基础互感特征值CFMI,提出基于CFMI的地面发射设备与国标等效性验证方法及其判据,接收端的等效性验证可对称处理。研究了使用量规设备测量基础互感值并计算CFMI的方法,以解决磁参数不易测量的问题。以WPT1/Z3为例,为提升标准偏移范围内基础互感被测值和国标值相对变化量的一致性,对量规设备结构参数进行了设计,提出一种基于PCB线圈的简化量规设备。实验表明所提验证方法及量规设备可有效验证磁耦合机构发射端用于互操作性评价时与国家标准的等效性。针对现有互操作性评价方法评价判据不全面、评价结果准确性低等问题,本文引入表征系统谐振特性和负载特性的失谐因子与负载因子,提出基于双因子的端口阻抗评价法。建立双因子与系统功率、效率和电流限值的数学关系,基于国家标准限值确定可互操作的双因子区域及其边界函数,进一步得到基于双因子的互操作性评价判据。针对阻抗测量时高频信号相位差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功率正交分解算法的高精度阻抗计算方法,以输入功率正交分量代替相位差测量值,进一步提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证明所提方法有助于提升端口阻抗法的阻抗计算精度和互操作性评价的准确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磁耦合机构互操作时功率、效率严重下降的问题,研究基于磁通调控的互操作性提升策略。对于产品线圈类型固定的应用场合,以应用最广泛的矩形和DD型磁耦合机构为例,提出一种发射端位置自适应匹配方法,通过输入电流判断发射端位置,设计扰动观测算法引导发射端移动至磁通高效耦合区,保证互操作时的能效特性。对于产品线圈可自由设计的应用场合,提出一种双线圈交叠式可重构发射端和基于最优电流比的功率效率协同控制策略。根据接收端类型和位置调控磁通幅值与方向,使发射端在国标偏移范围内与不同接收端互操作时始终以最优效率输出额定功率。
在乘用车领域,电动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发展绿色环保型社会的重要选择。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缓解动力电池储存容量限制,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逐渐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随之...
详细信息
在乘用车领域,电动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发展绿色环保型社会的重要选择。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缓解动力电池储存容量限制,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逐渐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随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磁耦合机构电磁安全性就是其中突出的问题。本文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耦合机构传输能效的前提下,探究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屏蔽问题,通过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实验论证等方法对其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组成与建模方法。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建模方法与适用场景的匹配问题,提出基于多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模型,研究对比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不同的建模方法,表明基于电路理论的建模方法更适合于本文耦合机构的设计;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主要组成部分,提出系统设计步骤,奠定了无线充电实验平台的搭建基础;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补偿电路拓扑结构的多元复杂性问题,以经典补偿网络和复合型补偿网络为例,分析电路模型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传输特性;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磁能量转化过程,提出给定激励源下空间任意一点磁场强度数值计算方法,考虑集肤效应,给出了在交流场下电流非均匀分布的阻抗矩阵计算式。(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基本磁耦合机构屏蔽层优化与设计方法。针对基本磁耦合机构的线圈结构参数选取问题,分析线圈物理结构对耦合系数、互感、自感以及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线圈拥有更高的耦合能力,组合线圈拥有更强的偏移能力;针对耦合机构的电磁安全性问题,设计了符合国标要求的带有电磁屏蔽效果的耦合机构模型,并计算能量损耗,结果表明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约有80%的损耗在导体中产生;针对上述磁耦合机构传输能效问题,提出了磁耦合机构的优化目标与设计流程,综合考虑制造成本、空间占用体积、传输效率、环境磁场强度等指标,设计了一种优化的屏蔽磁耦合机构,搭建了从电网侧到车载侧的多级能量变换无线电能传输电路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耦合机构屏蔽效果与抗偏移能力相对基本磁耦合机构更佳,系统传输效率达到86.2%。(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电磁屏蔽特性与人体安全性研究。针对人体暴露于高频电磁场下的安全性问题,给出人体暴露在无线充电工作区域内的最低安全限值,将磁耦合机构屏蔽层划分为双层结构,分析不同屏蔽材料对耦合系数、传输效率以及周围电磁辐射的影响,优化双层屏蔽结构,选取铝板与锰锌铁氧体作为屏蔽层,其屏蔽性能既能满足国际标准要求,又不损失传输能效;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车体屏蔽与人体组织受热效应问题,在考虑车体底盘的屏蔽效应与位置限制的前提下,引入与人体等高的人物模型,完成人体处于无线电能传输耦合空间不同位置与不同角度下的感应电流强度、比吸率与磁场强度评估,结果表明,站姿下脚踝部位受热效应影响最大,且仅有磁场强度在部分位置下会超过最低安全限值。(4)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实验平台搭建与耦合机构安全性测试。搭建额定功率为11k W,可满足多种充电需求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实验平台,平台能够实现实验过程可视化、实验数据可测化、实验设备可控化等要求;根据实际场景需求,进行静态无线充电的空载、满载测试;验证无线充电线圈投切策略;针对无线充电实验平台在满足额定输出功率条件下的耦合机构周围环境磁感应强度变化与电磁屏蔽效果问题,对设备进行实地测量,测试结果与仿真实验相符;针对平台在偏移下传输能效变化问题,以接收线圈电流和传输效率为指标进行了偏移测试,表明在传输效率不低于80%的前提下,带有双层屏蔽结构的单线圈耦合机构最大抗偏移能力达到了13.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