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中学生中使用手机也非常普遍。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中学生存在有一定的睡眠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与中学生睡眠模式之间的关系,通过日节律、日间嗜睡、睡眠习惯等方面来评估手机使用对于中学生睡眠模式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的改变中学生的睡眠模式,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方法:在2019年3月至5月对浙江省宁波市四所中学的中学生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为:睡眠习惯问卷、社会人口学资料、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中文版、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使用Epi 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846份,回收2846份,共获得有效问卷2689份,有效回收率为94.48%。各年级性别、年龄、上学日上床和起床时间、周末上床和起床时间、寒暑假上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寒暑假起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6个方面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PSQI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显示随年级的增高,得分显著升高。手机使用时间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不同月话费、手机需求在睡眠质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机需求在入睡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生活费水平、月话费水平、手机需求性不同的学生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药物催眠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话费水平、不同手机需求的学生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使用时间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总分呈正相关(P<0.01)。月生活费与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呈正相关(P<0.05)。月话费与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总分呈正相关(P<0.05)。手机需求性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总分均呈负相关趋势。各年级中学生日节律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8.6,P<0.001)。手机使用时间与日节律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9.75,P<0.05),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日节律表现与手机需求性存在显著差异(χ2=29.94,P<0.05),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05)。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以及PSQI总分与日节律表现均呈负相关。不同思睡程度学生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药物催眠、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日间嗜睡情况以及ESS总分与手机使用时间、月生活费、月话费和手机需求性均有关。学生日间嗜睡情况与手机使用时间、月生活费、月话费、手机需求性呈正相关。结论(1)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普遍。中学生存在睡眠补偿现象,这与手机使用可能有关。(2)中学生年级与睡眠相关,会随着年级的增加睡眠质量下降。女生较男生更易出现睡眠问题。(3)随着手机使用时间、手机需求、月生活费、月话费增加,对睡眠影响趋势增大,增加了睡眠障碍风险。(4)中学生日间嗜睡情况与中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月生活费、月话费、手机需求性呈正相关。学生手机使用越频繁会对日间嗜睡情况成加重趋势。中学生手机需求性越高,日节律表现为偏向夜晚型趋势。中学生日节律表现偏向夜晚型,其睡眠质量呈下降趋势。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