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63 篇 专利
  • 219 篇 期刊文献
  • 43 篇 报纸
  • 31 篇 学位论文
  • 13 篇 会议
  • 2 册 图书
  • 2 篇 成果

馆藏范围

  • 67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06 篇 工学
    • 124 篇 核科学与技术
    • 37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18 篇 光学工程
    • 18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6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2 篇 电气工程
    • 7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4 篇 机械工程
    • 4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4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4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2 篇 冶金工程
    • 2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 篇 水利工程
    • 1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1 篇 兵器科学与技术
  • 49 篇 理学
    • 35 篇 物理学
    • 6 篇 化学
    • 1 篇 天文学
    • 1 篇 大气科学
    • 1 篇 地球物理学
    • 1 篇 生态学
  • 21 篇 经济学
    • 21 篇 应用经济学
  • 14 篇 教育学
    • 14 篇 教育学
  • 5 篇 历史学
    • 5 篇 中国史
  • 5 篇 管理学
    • 5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农学
    • 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 篇 法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艺术学理论

主题

  • 310 篇 磁约束
  • 54 篇 等离子体约束
  • 47 篇 等离子体
  • 47 篇 托卡马克
  • 33 篇 托卡马克装置
  • 23 篇 人造太阳
  • 19 篇 聚变反应
  • 18 篇 核聚变
  • 16 篇 聚变反应堆
  • 15 篇 等离子体装置
  • 15 篇 受控核聚变
  • 14 篇 热核聚变
  • 13 篇 聚变堆
  • 13 篇 iter
  • 12 篇 惯性约束
  • 12 篇 等离子体电流
  • 11 篇 聚变能
  • 11 篇 惯性约束核聚变
  • 11 篇 等离子体物理
  • 11 篇 高温等离子体

机构

  • 94 篇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
  • 40 篇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
  • 19 篇 大连理工大学
  • 16 篇 西南交通大学
  • 14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12 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1 篇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
  • 11 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
  • 9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8 篇 西安交通大学
  • 7 篇 华中理工大学
  • 7 篇 西安工业大学
  • 6 篇 山东大学
  • 6 篇 之江实验室
  • 6 篇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
  • 6 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6 篇 西安核设备有限公...
  • 6 篇 合肥工业大学
  • 5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5 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

作者

  • 23 篇 蔡立君
  • 20 篇 刘海峰
  • 18 篇 黄文玉
  • 16 篇 卢勇
  • 16 篇 刘健
  • 15 篇 张轶泼
  • 15 篇 王正汹
  • 15 篇 许宇鸿
  • 14 篇 郑国尧
  • 14 篇 赖春林
  • 14 篇 张龙
  • 13 篇 白向华
  • 13 篇 毛保全
  • 13 篇 王先驱
  • 13 篇 程钧
  • 13 篇 张欣
  • 13 篇 刘海
  • 13 篇 黄捷
  • 13 篇 薛雷
  • 13 篇 刘雨祥

语言

  • 670 篇 中文
  • 3 篇 英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磁约束"
67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磁约束聚变装置电辐射分析
收藏 引用
核安全 2025年 第2期24卷 64-69页
作者: 郭弘 张洁 杨铭杰 王勇 王晓涛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北京100082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230031
本文探究了磁约束聚变装置产生的空间电辐射水平,对环境、职业人员和公众的影响,为后续聚变装置电辐射影响监管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撑;梳理了典型国家和组织对磁约束聚变装置的电辐射管理要求;测量了我国典型磁约束聚变装置产生的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放电CO激光模型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00年 第12期49卷 2369-2373页
作者: 王涛 陈清明 毛代胜 华中理工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4
建立了磁约束放电CO激光的模型 .在该模型下分析、计算了CO气体放电系统电子的能量分布函数 ;CO分子的电子碰撞激发概率以及CO分子的振动 振动 (V V) ,振动 平动 (V T)激发概率 ;CO分子各振动态的布居数分布和对应的小信号激光增益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环境下气体激光介质中电子能量分布与电子输运系数的理论研究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1994年 第1期43卷 30-36页
作者: 李军 许强华 陈清明 华中理工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引进作用的Boltzmann输运方程应用于一类特殊激励的激光器─—工作在横向场下的直流放电气体激光器中的工作介质.以二氧化碳激光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求解Bol-tzmann方程,研究了场对电子能量分布及电子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飞秒激光诱导铜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收藏 引用
光子学报 2018年 第8期47卷 82-88页
作者: 许东华 宋超 赵上勇 高勋 林景全 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长春130022 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长春130022
建立磁约束飞秒激光诱导铜等离子体辐射光谱采集系统,通过发射光谱法分析磁约束效应对飞秒激光诱导铜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在强度为0.67T的稳约束下,等离子体辐射连续谱和分立谱均有增强,分立谱线增强更显著;铜原子上能级越高,其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放电CO激光模型的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激光 2000年 第12期27卷 1067-1071页
作者: 王涛 陈清明 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4
建立了磁约束放电 CO激光的模型。在该模型下分析、计算了 CO气体放电系统电子的能量分布函数 ;CO分子的电子碰撞激发速率 ,CO分子各振动态的布居数分布和对应的小信号激光增益系数。研究表明 ,由于场的加入 ,在对应 CO分子振动态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放电的CO激光激发系数
收藏 引用
激光技术 2001年 第2期25卷 147-150页
作者: 王涛 陈清明 毛代胜 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4
采用磁约束放电CO激光模型研究在外场作用下 :( 1)放电系统电子的能量分布变化 ;( 2 )电子对振动态CO分子的碰撞激发几率 ;( 3)CO分子振动 平动 ,振动 转动激发系数与场、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 ,外场使原电场在电场方向上对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铜蒸气放电中基态铜原子密度的测量
收藏 引用
激光技术 1999年 第6期23卷 368-371页
作者: 李军 陈清明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0 华中理工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4
利用吸收方法测量了磁约束铜蒸气放电中的基态铜原子密度,近室温的气体放电条件下得到铜原子密度达1014cm - 3 量级。结果表明,磁约束放电能够产生激光激励过程所需密度的铜原子蒸气,这为磁约束放电铜蒸气激光器的可行性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收藏 引用
发电技术 2024年 第6期45卷 1048-1059页
作者: 王俪晔 郑玮 饶波 杨勇 杨玉林 叶伟杰 谢筱涵 张沛龙 强电磁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430074 磁约束聚变与等离子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430074
【目的】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是基于场反位形级联压缩的新型中子源预研方案,旨在基于第一阶段建设经验,完善系统设计,显著提升等离子体参数,并进一步开展压缩聚变等研究,为在第三阶段实现具有大体积高通量聚变中子源打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等离子体受控热核聚变实际应用的前景
收藏 引用
力学进展 1992年 第4期22卷 543-552页
作者: ИНГоловин 唐福林
假定今后地球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最近30—40年间的相同,且发展中国家每个居民的平均能耗接近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即地球人均能耗要比目前多2倍,则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将在下一个世纪内被消费尽。目前暂时还未看到经济上可接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磁约束反应离子蚀刻装置的场优化
收藏 引用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2006年 第Z1期27卷 422-425页
作者: 敬小成 姚若河 林玉树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州510640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广州510640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广州510640
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多约束增强型反应离子蚀刻装置内部的场分布模型.通过研究极的配置及化方向的调整,对蚀刻装置内部场的强度及其分布的均匀性进行了优化研究,获得了在兼顾蚀刻速率和蚀刻均匀性的最优工艺要求.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