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为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肺叶切除术是外科治疗早期肺癌的首选方式之一。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single-port thoracoscopic lobectomy)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经逐步取代传统开胸手术成为肺叶切除术的首选。但是肺叶切除术后部分患者因胸腔引流量较多、引流时间长,造成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减少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量(pleural drainage volume,PDV)和缩短引流时间是患者能否快速康复的重要前提。影响术后胸腔引流量和引流时间的因素多样,既包括机体全身性因素(如营养状态、脏器功能、合并疾病、术中麻醉管理等),也包括手术胸腔局部因素(如胸腔粘连、淋巴结清扫、手术切除部位等)。肺功能作为肺叶切除术术前常规检查,其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predicted diffusing capacity of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DLCO%)是反映肺通气和换气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其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量和引流时间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肺癌患者术前FEV%和DLCO%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量和引流时间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并接受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3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肺功能检查,并分别根据FEV1%和DLCO%的中位数,将所有病例各分为:高、低FEV1%组及高、低DLCO%组。拔除胸腔引流管后累积计算患者术后总的胸腔引流量和引流时间。肿瘤病理分期采用AJCC第八版肺癌TNM分期标准,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病理分期参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分期标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低FEV1%组间及高、低DLCO%组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引流时间的差异以及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在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病理分期间的差异;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FEV1%及DLCO%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和引流时间的相关性。所有统计均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P<0.05被认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中男性140例,女性246例,年龄27岁79岁,平均年龄57.90±8.99岁,BMI 24.11±3.59kg/㎡,有吸烟史106例(27.46%);病理类型中腺癌345例(89.38%),鳞癌35例(9.07%),小细胞癌6例(1.55%),I期323例(83.68%),II期43例(11.14%),III期20例(5.18%)。术后总的平均胸腔引流量为962.12±583.63ml,平均胸腔引流时间为4.25±1.57天。在不同FEV1%组及DLCO%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BMI、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均无差异。与低FEV1%组相比,高FEV1%组的PDV显著降低(868.73±37.27ml vs.1055.52±45.39ml,P=0.001)。低FEV1%组术后引流时间明显长于高FEV1%组(4.49±1.67天vs.4.01±1.42天,P=0.009)。与低DLCO%组相比,高DLCO%组的PDV明显降低(1019.07±44.67ml vs.905.18±539.85ml,P=0.017);而低DLCO%术后引流时间明显长于高DLCO%组(4.40±1.68天vs.4.09±1.44天,P==0.004)。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胸腔引流量和引流时间均与FEV1%呈负相关(R=-0.1786,P=0.0004;R=-0.1672,P=0.0010)。DLCO%与胸腔引流量呈负相关(R=-0.1007,P=0.0481),而与胸腔引流时间则无相关性(R=0.0978,P=0.0549)。结论:对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的肺癌患者,术前肺功能好(高FEV1%及高DLCO%)的患者术后胸引量少,胸引时间短。术前对于肺功能的个体化评估及改善可能有助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后的快速康复。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的变化规律,探讨sp-d与AECOPD关系。方法:选择44例COPD患者,入院时第1天静脉...
详细信息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的变化规律,探讨sp-d与AECOPD关系。
方法:选择44例COPD患者,入院时第1天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检测急性加重2天内、5、10、15天和稳定期静脉血sp-d,并与11例健康人作对照;参考ATS/ERS所制定AECOPD严重程度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呼吸衰竭组和无呼吸衰竭组;依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成两组:有效组、无效组;根据严重程度和GOLD标准,将患者分为:I+II级组、III+IV级组。分析不同时间点sp-d浓度与AECOPD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关系,以及和CO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探讨临床因素(吸烟量、体重指数(BMI)、CRP、FEV1%预计值及FEV1/FVC等)与sp-d浓度的关系,建立显著相关因素与sp-d多元回归方程;利用稳定期和急性加重sp-d浓度制作接收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其对AECOPD的诊断作用,并与CRP、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所作曲线比较。
结果:1)急性加重5、10、15天sp-d显著升高,与急性加重2天内、稳定期及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前三者之间及后三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急性加重5天sp-d与BM(Ir=0.38)、稳定期FEV1%预计值(r=0.66)和FEV1/FVC(r=0.44)显著相关,建立sp-d(Y)与FEV1%预计值(X)回归方程:Y=82.506X+5.768(r=0.646);3)急性加重5、10、15天sp-d对AECOPD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CRP、WBC和中性粒细胞比;4)呼衰组和无呼衰组sp-d浓度在急性加重期无显著差异性;5)有效组和无效组sp-d浓度在急性加重期无显著差异性;6)急性加重5、10天时,I+II级组Sp-d浓度显著高于III+IV级组;7)急性加重5、10天sp-d浓度与吸烟量呈负相关。
结论:1)急性加重期5至15天sp-d浓度显著升高,可能是诊断AECOPD较好的生物标记物;2)急性加重期sp-d浓度与COPD负相关,COPD急性加重5天sp-d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肺功能基础状况。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