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通信数据量的持续攀升、移动终端的爆炸性增长,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已经无法应对新出现的挑战。随之推动了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研究热潮。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个移动系统的容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未来网络将在小区结构上进一步分布化、微型化,形成超密集网络。研究设计各类站点间的协作选网策略,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网络的角度考虑,协作选网策略可有效地控制网络流量、实现网络负载均衡、提高系统性能;从移动用户的角度考虑,协作选网策略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改善用户体验。因此,接入网络的选择、各类站点的协调切换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对5G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其主要特征及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 NDN)架构的网络选择策略。本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研究分析5G的主要特征及关键技术。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移动通信系统演变的驱动力,分析5G的特点及关键技术。然后,基于5G的特点和关键技术,分析了网络选择策略的研究价值。第二,将NDN网络架构引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并根据应用场景对NDN网络架构做出相应的改进。对于超密集网络,引入NDN网络架构,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多终端、大数据量、高数据传输速率、低延迟的发展需求,同时对用户终端的移动性有较好的支持。根据网络选择和切换场景的需求,添加了四种类型的数据包和两种类型的节点表结构,并对选网和切换的流程进行了规划。第三,提出基于用户请求的网络选择算法。传统的网络选择策略研究,仅从一些网络性能参数进行考虑,根据当前网络状况进行选网。但引入了NDN架构之后,可以直接获取用户请求的具体内容信息,从而根据内容信息和网络性能参数两方面进行选择切换。本文将网络选择算法划分为三个部分:缓存机制、选网机制和切换机制,分别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数据及网络性能参数对网络选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用户体验并均衡整个网络的数据流量。第四,对本文提出的网络选择策略进行仿真分析。分别从系统的流量减少率、缓存命中率以及网络负载方差三个方面对基于NDN架构的5G网络选择策略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网络选择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体验、均衡网络负载、控制网络流量、提高系统性能。
稀疏码分多址接入(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5G)中一种颇具竞争力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能够实现5G广连接、低时延、高效率的传输要求。SCMA技术...
详细信息
稀疏码分多址接入(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5G)中一种颇具竞争力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能够实现5G广连接、低时延、高效率的传输要求。SCMA技术发送端采用多维码字调制技术带来星座图的赋形增益,接收端利用发送码字的稀疏性采用消息传递算法(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MPA)来实现低复杂度接收译码。SCMA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编码端的码本设计以及接收端的MPA算法。本文对接收端的MPA算法进行研究,针对上行链路同步以及异步的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实现了MPA算法复杂度的降低以及性能的提升。 MPA算法作为次优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利用码字的稀疏特性可以使得性能接近最大后验概率(Maximum A Posterior,MAP)算法。在SCMA上行链路中,首先分析了上行链路同步系统,MPA算法的复杂度非常高,它随着用户数和码本大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所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阈值的球形译码MPA算法。一方面通过阈值的设置来对可靠的用户提前译码,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译码半径来减少译码时的叠加码字星座点来进一步减少阈值MPA算法的复杂度。与原始MPA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基于阈值的球形译码MPA算法在选取恰当的阈值以及译码半径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较低的复杂度以及与原始MPA算法相差很小的误码性能。 由于在实际通信环境中,用户信号达到基站存在不同的时延现象,所以本文还考虑了上行链路异步时的接收端MPA算法。我们根据接收端信号时间域的结构,考虑当用户时延在一个码片周期内时的情况。基于同步上行链路对于MPA算法的研究分析以及异步下接收信号的结构,我们给出了部分信息译码MPA算法。由于部分信息译码未能考虑相邻码字带来的额外信息,在此基础上分别结合了等增益信息合并算法以及串行迭代算法给出了三种改进的MPA接收算法。最后,对改进算法从译码性能,复杂度以及收敛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第四代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4G LTE,4G LTE,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的基础上,移动通信数据业务迅速发展,不同维度的新应用和新技术也开始涌现,这对无线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
详细信息
在第四代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4G LTE,4G LTE,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的基础上,移动通信数据业务迅速发展,不同维度的新应用和新技术也开始涌现,这对无线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第五代移动通信新空口技术(5G NR,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New Radio)系统为了应对更高的系统吞吐量、更低的传输时延、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多的用户连接数这些方面的需求而被提出。本文针对5G NR系统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以3GPP协议性能要求为基准,研究了此信道不同格式发送和接收链路的实现原理,设计了不同格式的接收机的基带处理算法,在软件仿真平台上对算法进行了性能上的仿真与验证,基于矢量处理器设计了数据并行处理的接收机函数,具体的工作有:首先,本文分析了5G NR系统中的物理层基础结构,包括参数集帧结构和物理时频域资源。归纳了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几种格式的特点,并介绍了在此信道中使用的序列生成原理以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内容,总结了高层对控制信道资源分配的方式。其次,针对不同的格式特点,本文分析了不同格式的基带处理过程,设计了不同的接收机算法。针对基于序列选择生成的PUCCH格式0采用了相关检测的接收算法,针对具有正交扩频且与导频序列在时域上进行复用的PUCCH格式1采用先解扩再进行LS信道估计、信号检测及解星座映射的过程实现检测接收,针对携带大量上行控制信息的PUCCH格式2/3/4采用传统的接收机结构进行检测接收,以PUCCH格式2为例,详细说明了各个步骤中使用的算法,包括基于维纳插值滤波的信道估计算法、基于MMSE的信号检测算法、基于软比特的解调和解扰算法以及基于快速哈达玛变换的Reed Muller码译码算法。在软件仿真平台上验证了所有接收算法的可行性。最后,本文使用CEVA公司提供的XC4500芯片架构作为DSP软件开发平台,采用矢量处理架构和C编译器同时设计的定点化高级编程方案,完成PUCCH接收机的软件算法实现。根据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从PUCCH接收机主函数出发,细化设计了不同格式的接收处理函数,包括序列生成、相关处理、信道估计、信号均衡、RM码译码等。本文充分利用了DSP芯片的超长指令字架构和单指令多操作概念的特性,通过该特点设计的函数可以实现数据并行处理达到加速接收处理过程,最终验证设计的接收机算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今后工程上实现PUCCH接收链路和搭建整个5G-NR物理层基带收发机提供基础。
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共同目睹了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及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然而,随着用户对无线传输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大量智能终端、物联网设备以及用户信息娱乐需求的增加,使得无线数据流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为此,研究人员和企业已经开始研究新的无线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于5G,研究人员认为其将是多网络并存的异构网络,大规模MIMO和全双工技术被认为是两个关键核心技术。首先,当节点天线数足够大时,大规模MIMO系统能够有效地克服小规模衰落和加性噪声,系统拥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其次,如果系统能够有效的抑制环路干扰,全双系统因信道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可进一步改善频谱效率。本论文对基于全双工的大规模MIMO中继系统进行研究,在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ard,AF)和解码转发(decode and forward,DF)两种协议下获得了系统配置方案并研究了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同时研究不同的功率分配方案和系统配置对环路干扰的抑制作用,并给出比较研究结果。(1)给出了基于放大转发协议的全双工大规模MIMO中继系统的实现方案,该方案由多用户两跳中继系统构成,系统用户终端单天线配置,中继配有大规模天线阵列,中继(或基站)采用全双工模式在同一时-频资源接收、放大转发信号。对此,论文研究了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获得了系统频谱效率与能量效率的近似估计,并考虑了三种功率分配方案。研究发现,只有当采用第二种功率分配方案时,全双工大规模MIMO AF中继系统能够抑制环路干扰,从而可以显著的改善系统性能,获得频谱和能量增益。(2)研究了基于解码转发协议的全双工大规模MIMO中继系统,获得了系统的频谱效率与能量效率,并对AF和DF系统的频谱效率、能量效率以及对环路干扰的抑制作用做了比较分析。论文发现,与AF协议不同,由于DF协议对上、下链路的隔离效果,全双工MIMO DF中继系统不仅在第二种功率分配方案下能够抑制环路干扰,而且还在第三种功率分配方案下能够抑制环路干。与AF类似,在第一种功率分配方案下DF系统也无法抑制环路干扰。同时,论文还发现当下行链路强于上行链路时,AF系统优于DF系统,环路干扰对DF系统有较大影响;相反,当上行链路强于下行链路时,AF系统与DF系统的性能差较小,环路干扰对DF系统的影响较小。(3)给出了半双工大规模MIMO中继系统的实现方案,并与全双工中继系统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论文发现,当环路干扰等级较高时,全双工系统将会放大环路干扰,此时半双工系统将会优于全双工系统。因此,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最后提出一个混合的全-半双工(hybrid full-and-half duplex,H-FH-duplex)大规模MIMO AF中继系统方案,其特点是根据系统参数尤其是环路干扰等级,系统将在全双工与半双工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从而可同时克服全双工和半双工系统的不足,进一步改善系统性能。
暂无评论